李白的诗词《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赏析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忧愁之重之深。起句言自己的白发长达三千丈,给人以十分突兀之感;次句道明原因,由于发因愁而白,愁既长,白发自然长,以至千丈。这两句因果倒置,把结果摆在前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紧接着再讲明原因,又给人以深沉的悲哀。起笔突兀而怪诞,落笔则惊人而贴切,十分符合诗人当时的心理。李白诗中多惊人的夸张,像“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诗句,十分粗豪,然而只有这样写才是真正的李白。 对于有理想有抱负之人来说,眼见自己年老体衰却仍一事无成,这种悲哀就显得格外强烈。李白如此,千千万万的人亦是如此,面对日益增长的白发,多少前尘往事齐涌心头,或值得惋惜,或值得悲痛,或值得追念……而这所有的感情如今都幻化成愁,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不知道明镜里面,哪里来了这一抹秋霜似的白发。明知故问,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诗虽写暮年悲白发,但悲中有壮,洒脱豪迈。夸张和比喻手法的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扩展阅读:李白的早期生活简介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扩展阅读:李杜相识 天宝三载(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create_time]2023-01-16 05:38:45[/create_time]2023-01-24 23:12: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哲哥聊历史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bc5058.uDLqq7qJv72XkTo3E4qqOA.jpg?time=6618&tieba_portrait_time=6618[avatar]TA获得超过201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view_count]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解释
《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愁绪。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这句诗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就回答了“白发三千丈”的原因,表现出诗人的愁绪之深重。
白发三千丈的出处
“白发三千丈”出自《秋浦歌十七首·十五》,原诗如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只因为我的忧愁有那么长。
明亮的镜子里,我的白发就像秋霜一样,不知怎么的会变成这个模样。
《秋浦歌》的作者
《秋浦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李白又号“谪仙人”,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create_time]2022-03-04 03:31:55[/create_time]2022-02-09 05:08: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沐映冬0Ed[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7d395ff.YGrlqhbdZiBdRuN1lhz2DA.jpg?time=9268&tieba_portrait_time=9268[avatar]致力于成为全知道最会答题的人[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377[view_count]
李白的秋浦歌共有几首
李白的秋浦歌共有17首。《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作品原文:(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七)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create_time]2022-11-24 12:57:42[/create_time]2022-10-25 16:46: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段干牧Z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3f56099.JRwh3gohVBuCDdc101Xl6Q.jpg?time=10342&tieba_portrait_time=10342[avatar]TA获得超过30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88[view_count]《秋浦歌》李白全诗
秋浦歌是指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作者,李白。朝代,唐。原文:秋浦歌十七首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其七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其十一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其十七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译文:其一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
[create_time]2020-10-31 20:37:36[/create_time]2020-11-15 20:17:0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1[alue_good]帐号已注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52f6262.SC3rACIWcUTXpCq1kePcmg.jpg?time=7568&tieba_portrait_time=7568[avatar]TA获得超过1.8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533[view_count]
李白的诗《秋浦歌》全文是什么?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全诗如下: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其七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其十一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其十七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create_time]2023-08-22 10:09:38[/create_time]2022-10-16 09:08:47[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阜宁县硕集镇[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cf1b168.fRvaAUZiI8RUf_EOnQXoxQ.jpg?time=4291&tieba_portrait_time=4291[avatar]TA获得超过7105个赞[slogan]心若向阳,何惧忧伤![intro]61[view_count]
《秋浦歌》的原文是什么?
《秋浦歌》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那么《秋浦歌》的原文是什么呢?
1、 原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 注释。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缘因为。个:这样。秋霜:指白发。
3、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关于《秋浦歌》的原文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create_time]2022-06-25 07:56:26[/create_time]2022-07-04 13:21:4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野半下独0y[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40aad67.bRqPIenyYSh8dBq2TK6onQ.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872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7[view_count]
《秋浦歌》的意思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古诗的典故、意思,越多越好!!
解析: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左右,李白漫游来到此地,在秋浦逗留期间,李白以《秋浦歌》为名,写了一组诗,一共有十七首,全是五言诗。这里选了四首介绍给大家,其中第四首和第十五首是写的李白自己,而第十四首和第十六首写的是李白眼中的冶炼工人和农家田舍翁。
到秋浦时,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已经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宝三载(公元744)离开的。从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国诗坛上的另一位现实主义的巨匠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真是尽一时之兴,成千古美谈。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如在第六首写到,"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在第七首又说自己"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上,读者不难明白,在长安时失意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隐痛。"白石烂"是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牵牛叩角而歌时唱的歌词,"南山灿,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长夜漫漫何时旦!"从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而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说的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策士苏秦在一开好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穷困潦倒的处境,"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而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盛年不再的李白,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在第四首《秋浦歌》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年,言下之意,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却并不着急赶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性命之忧,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一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的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过,说一头青丝是被猿声"催"成"白发"的,谁也知道这不过是夸张想像之词,其中总要有一个真正具体的原因的,从《秋浦歌》第十五首中人们不难读出浪漫的诗人为什么突然之间白了头。这首诗上来就给人一种带有明显诗仙色彩的浪漫与格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要是别人说自己有一丈长的头发,估计不会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说自己生了一头三千丈长的白发,却成了千古名句。那为什么一种在客观上不可能的现象,却能在主观上得到无数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在紧接而来的第二句。因为这一联诗的意义重点不是在表示长度的"白发三千丈"上,而是在说明原委的"缘愁似个长"上。原来,三千丈的白发在李白的笔下,只不过是一个参照系,我为什么生出这么长的白发?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愁!"缘是因为的意思,个是如此的意思。这两句诗原来是一个倒装句,李白的愁当然不是像常人那样,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没有官做,因为他放着在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不干,非要跑到这山野之间的秋浦来"唱什么白发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见得自己早已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你说李白最想得开,因为高官可以不当,权贵可以蔑视;但是李白又最想不开,既然如此,你就干脆随心所欲地去"开心颜",去快意人生不就行了,可是李白说归说,做归做,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放浪形骸,但却不能无止无休地忘乎所以,这种不为自己个人遭遇,而为理想,为天下,为苍生的担忧才是李白最终会"白发三千丈"的"个中原因"。在发出了这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浩叹之后,李白笔锋突转,自问而不自答地又提出了一个突兀的疑问,"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是在揽镜自照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自己已经满头"秋霜"了,可是却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一头青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变白的?这又一次说明,李白并没有像伍子胥那样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变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 *** ,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没有烦恼,因为浪漫的人往往有着比知足常乐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强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会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败,使李白在精神上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无时无刻不在摆脱压抑,追求自我。这种精神上的压抑与反压抑,当然会对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其实,李白绝不仅仅是在感叹自己已经生了白发,已经老了,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头来一无所得,却只有"三千白发",从今以往,年华老去,以往的豪情万丈,不复存在,这种处境那怕你再浪漫通达,也难免迟暮感伤呀。虽然李白内心是低沉无奈的,但是他表达这种无奈低沉心态的方式却仍然是洒脱张扬的,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胜过常人无数,我的头发白了,可我却浑然不觉,尽管在说愁,说悲,但是我们读着这声"白发三千丈"的感叹,我们听着这句"不知明镜里"的疑问,却仍然感觉出这是一颗不服输的心灵在向命运、向苍天做不屈的抗争,仍然会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头的顽强人格所征服,为他那最终的是悲剧式的人生经历所震憾。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歌的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整个画面呈现出浓重的色调与强烈动感,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
接下来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 *** 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如果我们能够把视野再放宽一点,从李白在秋浦时的整个创作背景及当时的个人处境来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尽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李白觉得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 *** 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对他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使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所以他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发现生活所处处存在的真、善、美。比如,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在诗中再现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了,"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罝是捕鸟兽的网。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呀!
[create_time]2022-11-02 06:50:26[/create_time]2022-11-11 08:51:1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刚阳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a3002d3.quHGwluozlicJTypiQAQgw.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809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view_count]
秋浦歌的古诗
秋浦歌古诗共17首,《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其中十首如下: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其七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秋浦歌十七首
[create_time]2023-02-08 20:24:02[/create_time]2023-02-19 09:35:3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教育达人老王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89db87f.fYSNfqjN63jjZn0qcIoxJg.jpg?time=6127&tieba_portrait_time=6127[avatar]超过1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view_count]秋浦歌的古诗
秋浦歌的古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简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create_time]2022-12-14 16:14:34[/create_time]2022-12-09 14:44:5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诈学姐[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123503025,4089024787&fm=3012&app=3012&autime=1690604357&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128个赞[slogan]会者定离 一期一祈[intro]26[view_count]秋浦歌古诗
秋浦歌古诗共17首,《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其中十首如下: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其七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秋浦歌十七首
[create_time]2023-02-06 14:54:10[/create_time]2023-02-18 00:00: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教育达人老王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89db87f.fYSNfqjN63jjZn0qcIoxJg.jpg?time=6127&tieba_portrait_time=6127[avatar]超过1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2[view_count]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二)》原文阅读|赏析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李白在 《秋浦歌十七首》 中,有四首都写到秋浦的猿。“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四)。“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其十)。而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其五)专咏白猿最为生动活泼,栩栩如见。这只“夜愁”的猿,似应也是白猿。诗首二句由猿的白,联想到人的白头。据《江南通志》: “黄山在池州府城南九十里,高百余丈”。“猿愁”以至于使人“白头”,这自然是夸张写法。稍后白居易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白鹭诗》)。后来辛弃疾词云:“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菩萨蛮》)。他们都反说白发并不总是和愁有关的。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偏用一“堪” 字,语气肯定,和“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一样,其含意与白诗辛词都恰相反,李白似是堪信不疑的。 次二句“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用翻进一层写法。青溪即清溪,在池州府城北五里,源出考溪,与上路岭水合流,经郡城至大江。李白《清溪行》 云:“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刘长卿 《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 “万岭猿啼断,馆村客暂依”。可见清溪的山光水色,风光秀美。“陇水”,它位陇首(亦名陇坂、陇头) 山上,据《三秦记》 载:“其坂 (山坡) 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 ‘陇头水’ 也”。《陇头歌》 曰:“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又曰:“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二十二》 亦云:“秦水别陇首, 幽咽多悲声”。本来, 清音琤琮, 如鸣佩环,且又光可鉴人的清溪水,却反转如陇水一样的令人断肠! 显然这里是含有诗人李白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的呜咽感情的。 谢榛 《四溟诗话》 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然(情景) 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李渔《窥词管见》)。因为诗人先有“黄山堪白头”之愁情,故觉美好的青溪反而如肝肠断绝的陇水了!当李白流夜郎途中,行经夔州白帝城,遇赦得还,舟行三峡,他听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此刻的 “猿声”,在遇赦的李白听来,虽身在三峡,想来也不会感到“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而 “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江水》)吧。历代的评论家们又总是赞“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沈德潜 《唐诗别裁》)。“中间却用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 (施补华 《岘佣说诗》)。更有评者曰:“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晋王廙尝从南下,旦自寻阳迅风飞帆,暮至都,廙倚舫楼长啸,神气俊逸,李诗即此种风概”(桂馥《札朴》)。“精神飞越”,“神气俊逸”,何曾有一点 “凄异”、“哀转”,更不用说“泪沾裳”、“堪白头”了。明乎此,则对本诗前四句的了解会更深一层。 接以“薄游成久游”来述“断肠”之情。“薄”者,少也,短也。这里有短暂意。连上句似说: 欲离开池州而不得,原只想暂住,结果却住久了。上首曾讲李白有过两次长期漫游: 一次,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二十五岁的时候,离开“峨眉山月半轮秋”的蜀地,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洛阳、太原、东鲁等地,约有十年之久。第二次在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东游梁宋,齐鲁,南下剡中;北还往来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然后北上东鲁省家。后又北上游燕蓟。安史之乱爆发前三四年,他往来于宣城、金陵、广陵等地。这前后又有十年之久。他的长期漫游,虽有“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热爱大自然的一面;但早期他四处“遍干诸侯”,或隐逸学道,都抱有走所谓“终南捷径” 的入仕目的。后期的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求仙访古,或“挥斥幽愤” (《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则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更多一些。但无论何时,他都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欲寻商山皓,犹恋汉主恩” (《别韦少府》);“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只是“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可知,李白原是欲“薄游”的,他希望“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是现在恰恰倒了过来:“道”未成,“义”未毕,却先 “浮五湖,戏沧洲”而竟成为“久游”!此绝非己愿,故有下面更为沉痛的一结:“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归日”,并非归家之日,而是归国之日,即再得朝廷征召,实现他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理想。上用探问的口气,表示连自己也觉得渺茫,以致泪如雨下,而这“孤舟”怕 也有装载不下了! 梅圣俞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本诗通首浅白如话,看似“平淡”,但语浅情深,含思隽永,蕴意深厚,与那些淡而无味之作,何啻霄壤!
[create_time]2022-10-18 18:35:47[/create_time]2022-10-27 04:49: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影视达人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fdb0df4.1R9HbxUmgzjnefs5MxoiUQ.jpg?time=4643&tieba_portrait_time=4643[avatar]TA获得超过459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李白诗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原文译文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代: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 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注释】 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赏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扩展阅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故事 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create_time]2023-01-31 22:55:05[/create_time]2023-02-12 09:35:0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读书的吕老师[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9e972cb.1ZGltRuZVx7gtN66WGx6uA.jpg?time=7183&tieba_portrait_time=7183[avatar]TA获得超过199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view_count]《秋浦歌其十三》(李白)诗篇全文翻译
秋浦歌其十三 李白 系列: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秋浦歌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赏析 这是一首美好动人的爱情颂歌。水净月明,村姑们在月下采菱,小伙子和她们一道唱着歌,踏着皎洁的月光回家。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与诗人所憎恨的统治阶级「轻薄儿」们「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风》其八),「斗鸡金宫里,徇蹴瑶台还」(《古风》其四十六)的花天酒地,斗鸡走狗,百无聊赖的腐朽糜烂生活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因此,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在劳动人民中间,诗人还发现了与统治阶级乌烟瘴气的生活决然不同的别一世界——一个健康明朗的美好天地。
[create_time]2022-10-11 17:03:06[/create_time]2022-10-20 23:08: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野半下独0y[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40aad67.bRqPIenyYSh8dBq2TK6onQ.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872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