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佐

时间:2024-06-15 19:43:39编辑:小松

诸奉行不及事者,下诏狱鞠治之翻译?

《千字文》全文:
相传,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从搨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编为四言韵语而成。《尚书故实》称:“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既要不用不相同的字,又要从王羲之遗书中搨出的千字组成,还要使之成韵,一夕而就,恐难尽信。许是赞扬周兴嗣过人智慧与出众的才华,才有此说。
周兴嗣(?—521)南朝梁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人,字思篆。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千字文》的续广增编,宋元以来,不下数十种,如《续千字文》、《广易千字文》、《叙古千文》《正字千字文》等,但都不能与周编《千字文》抗衡。
明清以来,一些学者称《千字文》为以有限文字而能条理贯穿的“绝妙文章”,不无道理。
《千字文》全文:
相传,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从搨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编为四言韵语而成。《尚书故实》称:“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既要不用不相同的字,又要从王羲之遗书中搨出的千字组成,还要使之成韵,一夕而就,恐难尽信。许是赞扬周兴嗣过人智慧与出众的才华,才有此说。
周兴嗣(?—521)南朝梁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人,字思篆。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千字文》的续广增编,宋元以来,不下数十种,如《续千字文》、《广易千字文》、《叙古千文》《正字千字文》等,但都不能与周编《千字文》抗衡。
明清以来,一些学者称《千字文》为以有限文字而能条理贯穿的“绝妙文章”,不无道理


[create_time]2022-03-31 10:50:52[/create_time]2022-04-15 10:45:37[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yzw张晓炜[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d22ab18b42c597e08588b6a39b731d1f.jpeg[avatar]天天更新,欢迎关注。[slogan]天天更新,欢迎关注。[intro]606[view_count]

《顾佐》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顾佐】 【拼音:GU ZUO】 【字号:字礼卿】 【所属朝代:明代】 【生卒年代:?—1446】 【籍贯:河南太康人】 【人物简介:明代官吏。建文二年进士。历官庄浪知县、御史、江西按察副使、应天尹、顺天尹、右都御史,黜赃举贤,朝纲肃然,每日趋朝,入内直庐,独处小夹室,非议政不与诸司群坐,人称顾独坐。顾佐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顾佐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create_time]2022-10-20 22:37:30[/create_time]2022-10-30 05:40:5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清宁时光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66817d0.sg2uptlA4rVTuV_qaAgZJw.jpg?time=582&tieba_portrait_time=582[avatar]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0[view_count]

翰已谢,即极言忠嗣之枉翻译

您好,我这边正在为您查询,请稍等片刻,我这边马上回复您~【摘要】翰已谢,即极言忠嗣之枉翻译【提问】您好,我这边正在为您查询,请稍等片刻,我这边马上回复您~【回答】【回答】您好,希望能够帮到您,如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您可继续咨询,多多包涵。[微笑]~【回答】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麻烦给个赞哦~【回答】

[create_time]2022-03-20 15:43:34[/create_time]2022-04-04 15:40: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8[alue_good]辛勤的陈老师[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2b3ce11.mgZNsAuxqvg1d8j8PoTOog.jpg?time=5320&tieba_portrait_time=532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91[view_count]

顾佐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张良刺秦 张良常去淮阳学习礼仪,往东见仑海君,物色到大力士,做了一付铁椎重一百二十斤,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在路上突然袭击秦始皇,铁椎打中秦始皇的副车。秦始皇大怒,到处搜查张良。张良被迫更名换姓,逃到下邳隐藏。 张良在下邳常闲下里到桥上散步。有一次,一老翁穿深色衣,走到张良面前,忽然堕落鞋子桥下,对张良说:“孩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惊讶,想揍他,又一想他是老人,勉强忍住气,下桥取鞋。老人又说:“替我穿上鞋。”张良取鞋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让张良穿上鞋,面露笑容扬长而去。张良奇怪,用目光注视他离去。老人走出约一里许又转回来,对张良说:“孩子,你可以培养了。过五天一早,我们在此见面。”张良惊讶,跪下对老人说:“遵命”。过五天一早,张良去约会,老人先到,老人不高兴地发怒说:“你与年长者约会,怎可迟到?”老人又交代:“再过五天,一早会面。”过了五天,鸡叫时张良去,老人又先到。老人再次发怒说:“你为何又迟到?”交代:“再过五天,一早来会面。”过五天,张良夜半就去,过了一些时间老人来了。老人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给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把这本书读熟会用,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的事业兴盛,十三年你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不再见面。天亮时,张良看这书是《太公兵法》,张良重视这本书,常反复诵读。 2. 文言文郭文传整篇翻译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 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 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 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片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 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供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 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 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 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 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 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 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 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 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 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 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 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 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 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 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 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3. 王恬简傲文言文翻译 【《王恬简傲》译文】晋文王功劳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庄重,把他比拟为王。 只有阮籍在座上,伸开两腿坐着,啸咏歌唱。痛饮放纵,不改常态。 王戎青年时代去拜访阮籍,这时刘公荣也在座,阮籍对王戎说:“碰巧有两斗好酒,该和您一起喝,那个公荣不要参加进来。”两人频频举杯,互相敬酒,刘公荣始终得不到一杯;可是三个人言谈耍笑,和平常一样。 有人问阮籍为什么这样做,阮籍回答说:“胜过公荣的人,我不能不和他一起喝酒;比不上公荣的人,又不可不和他一起喝酒;只有公荣这个人,可以不和他一起喝酒。” 钟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一些才德出众人士一起去寻访嵇康。 碰上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打下手拉风箱。嵇康继续挥动铁槌,没有停下,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也不和钟士季说一句话。 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钟士季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嵇康和吕安很友好,每一想念对方,即使相隔千里,也立刻动身前去相会。 后来有一次,吕安到来,正碰上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门来邀请他进去,吕安不肯,只在门上题了个“凤”字就走了。嵇喜没有醒悟过来,还因此感到高兴。 所以写个凤字,是因为它分开来就成了凡鸟。 陆士衡初到京都洛阳,征求张华的意见,看看应该去拜访谁,张华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刘道真。 陆氏兄弟前去拜访时,刘道真还在守孝,生性喜欢喝酒;行过见面礼,并没有谈别的话,只是问:“东吴有一种长柄葫芦,你带来种子没有?”陆家兄弟俩特别失望,于是后悔去这一趟。 王平子要外调任荆州刺史,太尉王衍和当代名流全都来送行。 当时院子里有棵大树,树上有个喜鹊窝。王平子脱去上衣和头巾,干脆爬上树去掏小喜鹊,汗衫挂住树枝,就再脱掉。 掏到了小鹊,又下树来继续玩弄,神态自若,旁若无人。 高坐和尚在丞相王导家做客,常常是仰卧在王导身旁。 见到尚书令卞壼,就神态恭敬端庄,说道:“他是讲究礼法的人。” 桓温任徐州刺史,这时谢奕任扬州晋陵郡太守,起初两人在交往中略为留意谦虚退让,而没有不同寻常的交情。 到桓温调任荆州刺史,将要西去赴任之际,桓温对谢奕的情意就特别深厚了,谢奕对此也没有什么猜测。只有谢虎子的妻子王氏领会了桓温的意图,常常说:“桓荆州用意很特别,一定要和晋陵一起西行了。” 不久就任用谢奕做司马。谢奕到荆州以后,还很看重和桓温的老交情,到桓温那里作客,头巾戴得很随便,长啸吟唱,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 桓温常说:“是我的世外司马。”谢奕终于因为好喝酒,越发违反晋见上级的礼节。 桓温如果丢下他走进内室,谢奕总是又跟进去。后来一到谢奕喝醉时,桓温就到公主那里去躲开他。 公主说:“您如果没有一个放荡的司马,我怎么能见到您呢!” 谢万在兄长面前,想起身找便壶。当时阮思旷在座,说:“新兴的门第,甚是无礼。” 从事中郎谢万是蓝田侯王述的女婿,他曾经戴着白头巾,坐着轿子径直到扬州府大厅上见王述,直言不讳地说:“人家说大人傻,大人确实是傻。”王述说:“不是没有这种议论,只是因为成名较迟罢了。” 王子猷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 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过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引”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活着的还不知道,哪能知道死的!” 谢安曾经和谢万一起坐船到京都去,过吴郡时,谢万想和谢安一起到王恬那里,太傅谢安说:“恐怕他不一定理睬你,我看不值得去拜访他。”谢万还是极力邀哥哥一起去,谢安坚决不改变主意,谢万只好一个人去。 到王恬家坐了一会儿,王恬就进里面去了,谢万显得非常高兴,以为会优礼相待。过了很久,王恬竟洗完头披着头发出来,也不陪客人坐,就坐在马扎儿上,在院子里晒头发,神情傲慢而放纵,一点也没有应酬客人的意思。 谢万于是只好回去,还没有回到船上,先就大声喊他哥哥。谢安说:“阿螭不会做作啊。” 王子猷任车骑将军桓冲的参军。桓冲对他说:“你到府中已经很久了,近日内应该处理政务了。” 王子猷并没有回答,只是看着远处,用手板支着腮帮子说:“西山早晨很有一股清爽的空气呀。” 谢万率兵北伐时,常常以长啸、吟唱表示自己尊贵,未曾安抚慰问过将士。 谢安非常喜欢并且看重谢万,却很清楚他一定会失败,就和他一同出征。谢安从容不迫地对谢万说:“你身为主帅,应该常常请将领们来宴饮、聚会,让大家心里高兴。” 谢万答应了。于是就召集众将领来,可是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拿如意指着满座的人说:“诸位都是精锐的兵。” 全体将领听了更加怨恨他。谢安对众将领想多加恩惠,多讲信用,从队长将帅以下,无不亲自登门拜访,非常谦虚,诚恳谢罪。 到谢万北伐失败后,军队内部乘机想除掉谢万;后来又说:“应该为隐士着想。”所以谢万能侥幸地免掉一死。 王子敬兄弟去见郗愔,都要穿好鞋子去问候,很遵守外甥的礼。 4. 张良拜师文言文翻译300字 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 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 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 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 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 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离开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 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离开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 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 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 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于是他后来便为刘邦做事)。 5. 文言文翻译:文炳至益郡,留兵于外,从数骑衣冠而入 字彦明,俊之长子也。 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 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 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 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 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 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受命世祖在潜籓,癸丑秋,受命宪宗征南诏。文炳率义士四十六骑从行,人马道死殆尽,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 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会使者过,遇文炳,还言其状。 时文炳弟文忠先从世祖军,世祖即命文忠解尚厩五马载糗粮迎文炳。既至,世祖壮其忠,且闵其劳,赐赉甚厚。 有任使皆称旨,由是日亲贵用事。寨,己未秋,世祖伐宋,至淮西台山寨,命文炳往取之。 文炳驰至寨下,谕以祸福,不应,文炳脱胄呼曰:“吾所以不极兵威者,欲活汝众也,不速下,令屠寨矣。”守者惧,遂降。 九月,师次阳罗堡。宋兵筑堡于岸,陈船江中,军容甚盛。 文炳请于世祖曰:“长江天险,宋所恃以为国,势必死守,不夺其气不可,臣请尝之。”即与敢死士数十百人当其前,率弟文用、文忠,载艨艟鼓棹疾趋,叫呼毕奋。 锋既交,文炳麾众趋岸搏之,宋师大败。命文用轻舟报捷,世祖方驻香炉峰,因策马下山问战胜状,则扶鞍起立,竖鞭仰指曰:“天也!”且命他师毋解甲,明日将围城。 既渡江,会宪宗崩。闰十一月,班师。 年,庚申,世祖即位于上都,是为中统元年,命文炳宣慰燕南诸道。还奏曰:“人久驰纵,一旦遽束以法,不可。 危疑者尚多,宜赦天下,与之更始。”世祖从之,反侧者遂安。 二年,擢山东东路宣抚使。方就道,会立侍卫亲军,帝曰:“亲军非文炳难任。” 即遥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嶂罹三年,李璮反济南。 璮剧贼,善用兵。文炳会诸军围之,璮不得遁。 久之,贼势日蹙,文炳曰:“穷寇可以计擒。”乃抵城下,呼璮将田都帅者曰:“反者璮耳,余来即吾人,毋自取死也。” 田缒城降。田,璮之爱将,既降,众遂乱,禽璮以献。 璮兵有浙、涟两军二万余人,勇而善战,主将怒其与贼,配诸军,使阴杀之。文炳当杀二千人,言于主将曰:“彼为璮所胁耳,杀之恐乖天子仁圣之意。 向天子伐南诏,或妄杀人,虽大将亦罪之,是不宜杀也。”主将从之。 然他杀之者已众,皆大悔。,率璮伏诛,山东犹未靖,乃以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率亲军以行。 出金银符五十,有功者听与之。闰九月,文炳至益都,留兵于外,从数骑衣冠而入。 居府,不设警卫,召璮故将吏立之庭,曰:“璮狂贼,诖误汝等。璮已诛死,汝皆为王民。 天子至仁圣,遣经略使抚汝,当相安毋惧。经略使得便宜除拟将吏,汝等勉取金银符,经略使不敢格上命不予有功者。” 所部大悦,山东以安。狭酵至元三年,帝惩李璮之乱,欲潜销方镇之横,以文炳代史氏两万户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河南等路统军副使。 到官,造战舰五百艘,习水战,预谋取宋方略,凡厄塞要害皆列栅筑堡,为备御计。帝尝召文炳密谋,欲大发河北民丁。 文炳曰:“河南密迩宋境,人习江淮地利,宜使河北耕以供军,河南战以辟地。俟宋平,则河北长隶兵籍,河南削籍为民。 如是为便。又将校素无俸给,连年用兵,至有身为大校出无马乘者。 臣即所部千户私役兵士四人,百户二人,听其雇役,稍食其力。”帝皆从之,始颁将校俸钱,以秩为差。 主运。七年,改山东路统军副使,治沂州。 沂与宋接境,镇兵仰内郡饷运。有诏和籴本部,文炳命收州县所移文。 众谏以违诏,文炳曰:“但止之。”乃遣使入奏,略曰:“敌人接壤,知吾虚实,一不可;边民供顿甚劳,重苦此役,二不可;困吾民以惧来者,三不可。” 帝大悟,罢之。九年,迁枢密院判官,行院事于淮西。 筑正阳两城,两城夹淮相望,以缀襄阳及捣宋腹心。知攻,十年,拜参知政事。 夏,霖雨,水涨,宋淮西制置使夏贵帅舟师十万来攻,矢石雨下,文炳登城御之。一夕,贵去复来,飞矢贯文炳左臂,着胁。 文炳拔矢授左右,发四十余矢。箙中矢尽,顾左右索矢,又十余发,矢不继,力亦困,不能张满,遂闷绝几殆。 明日,水入外郭,文炳麾士卒却避,贵乘之,压军而阵。文炳病创甚,子士选请代战,文炳壮而遣之,复自起束创,手剑督战。 士选以戈击贵将仆,不死,。 6. 罗绍威 文言文全篇翻译 罗绍威,魏州贵乡人。 父亲罗弘信,本名罗宗弁,开头做马牧监,服事节度使乐彦贞。光启末年,乐彦贞的儿子乐从训骄横太盛,招聚兵马,想诛灭魏州牙军。 牙军大怒,聚集呐喊攻打他,乐从训出逃据守相州。牙军废除乐彦贞,囚禁在龙兴寺,逼着要他做僧人,不久便杀死了他,推举小校赵文建任留后。 此前,罗弘信自己说,在居住的地方遇见一位白胡须的老头,对他说:“你将成为一方土地的主人。”这样做梦遇见了两次,内心觉得怪异。 不久赵文建与军心不协,牙军们相聚呼喊说“:谁愿做节度使?”罗弘信立即应声回答说“:白须老头早就告诉我,可以做你们的君长。”唐朝文德元年(888)四月,牙军们推举罗弘信为魏州留后。 朝廷闻讯,就正式授给他节旄。 乾宁年间,太祖急攻兖州、郓州,朱王宣向太原求援,这时李克用派大将李存信领兵前往赴援,向魏州借用道路,屯驻在莘县。 李存信带兵没有法度,不断征取魏州的牛马,罗弘信对此不平。太祖乘机派使者对罗弘信说“:太原晋人志在吞并河朔,当回师之日,贵道就很可忧虑了。” 罗弘信便感到害怕,于是与太祖结好,又出兵三万人攻打李存信,打败了他。不久,李克用领兵攻打魏州,扎营于观音门外,魏州所属城邑多被晋军攻占。 太祖派葛从周援救罗弘信,在洹水与晋军交战,活捉了李克用的儿子落落献上,太祖令将落落送给罗弘信,罗弘信杀了他,晋军才退。这时太祖正在图取兖州、郓州,担心罗弘信背离自己,每年岁时节日都送给他财物,必定言辞谦卑、礼物丰盛。 罗弘信每有回礼,太祖必当着魏州使者的面朝北方拜揖而接受,说:“六兄是比我年纪大一倍的兄长,兄弟之邦,哪能用通常邻邦的礼仪看待。”所以罗弘信以为太祖很看得起自己。 后来罗弘信历官至检校太尉,被封为临清王。光化元年(898)八月,在任上去世。 罗绍威继承父亲的职位自称魏州留后,朝廷也就顺便任命他,接着正式授与他旄节斧钺,加封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封为长沙郡王。唐昭宗东迁洛阳,太祖命各道营修洛邑,罗绍威单独营修太庙,诏令加封他为守侍中,进封为邺王。 当初,至德年间,田承嗣盗取占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招募军中子弟,安置在部下,称为“牙军”,都供给丰厚的赏赐,使牙军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承,亲戚党徒交结牢固,那凶暴的人,强取豪夺,违犯法令,官员不能制止。 牙军们随便变换主帅,就像儿戏,从田氏以后,近二百年,主帅的废立,全出于牙军之手,如史宪诚、何全白皋、韩君雄、乐彦贞,都是他们拥立的,对他们的优待奖赏稍不如意,就全家被诛。罗绍威苦于牙军以往形成的弊病,虽以财货收买姑息迁就,但内心不满他们。 罗绍威继承父职的第二年正月,幽州刘仁恭拥兵十万图谋扰乱河朔,进攻占领贝州,长驱直攻魏州。罗绍威向太祖求援,太祖派李思安援助他,屯驻在洹水,葛从周自邢州、氵名州领军进入魏州,燕军将领刘守文、单可及与太祖的军队在内黄交战,燕军大败,太祖的军队乘胜追击。 遇上葛从周也出军掩击,又打败燕军。斩首三万余级。 三年,罗绍威派使者与太祖会合军队,一同进攻沧州以回报太祖。从此罗绍威感念太祖援助之恩,深为仰慕并依附于他。 罗绍威眼见唐朝国运衰落,群雄交相作乱,太祖兵力强于天下,知道他必定有受禅代帝的意图,所以全心全意依附交结他,成就他的事业,又经常担心牙军发生变乱,内心不安。天..初年,州城的地面无故下陷,不久小校李公亻全谋变,罗绍威更加害怕,于是定计除掉牙军,派使者告诉太祖请求他做外援。 太祖答应了他,派李思安会同魏博镇军队再次攻打沧州。在这以前,安阳公主在魏州去世,太祖乘机派遣长直军校马嗣勋挑选士兵一千人,将兵器藏在巨大的口袋中,用肩舆抬入魏州,说是赞助安阳公主的葬事。 天..三年(906)正月五日,太祖亲自领军渡过黄河,声称到沧州、景州视察行营,牙军很怀疑他的行动。这月十六日,罗绍威率领数百家奴门客与马嗣勋共同攻打牙军,当时住在牙城的一千多牙军,到天亮时全被诛杀,共八千家,都被灭了族,州城为之一空。 第二天,太祖从内黄奔到邺州。当时魏军二万,正与朝廷军队一同包围沧州,听到魏州城中发生事变,魏军于是拥着大将史仁遇固守高唐,六州之内,皆为劲敌,太祖派众将分兵征讨他们,半年才平定。 从此罗绍威虽然清除了逼迫自己的牙军,然而立刻又后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不到几个月,又发生浮阳战役,罗绍威飞车馈送运输军需,从邺都到长芦五百里,车轨交叠,不绝于路。 又在魏州建立元帅府,沿路设置亭候,供应牲牢、酒备、军幕、什器,太祖上下全军几十万人,所用军需都不缺少。到太祖从长芦回来,再次经过魏州时,罗绍威乘机对太祖说“:..州、岐下、太原终有狂妄诡密的意图,各以复兴唐朝王室为名,大王应当自己夺取国家政权,以断绝别人的企图,上天赐与的而不要,是古人就非议的。” 太祖深深感谢他。到太祖登帝位,加封罗绍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赐与扶天启运竭节功臣名号。 御驾将进洛阳时,罗绍威奉诏令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巨大的木材和精巧的工匠都非当时所有,而建筑忽然。 7. 积习难改的文言文翻译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刘蓉不禁感慨道:“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create_time]2022-09-30 17:21:44[/create_time]2022-10-15 06:23:5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优点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5238ad2.z6oqOza-I2ngo6zHhxw7sA.jpg?time=676&tieba_portrait_time=676[avatar]TA获得超过602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9[view_count]

顾文言文解释

1. 顾 文言文翻译 同本义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顾,环视也。——《说文》 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 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战国策·燕策》 3. 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顾盼生辉(一回首,一注目,都有无限光彩。比喻眉目传神);顾返(回头,回家);顾笑(回头而笑);顾望(回视,观望。有谦让、畏忌或踌躇不前的意思) 4. 观看,瞧 [look]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惠顾前好。——《左传·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 又如:四顾无人;相顾一笑;顾观(观看);顾眺(眺望,远望);顾影惭形(看着身影,心感内疚) 6. 访问,拜访 [call on]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光顾;枉顾;三顾茅庐;顾聘(拜访聘请);顾访(探视访问);顾临(过访) 8. 照顾,关怀 [take care of]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顾思义。——《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顾睦(照顾);顾揽(照管);顾管(照顾,照管);顾报(顾念报答) 10. 眷念,顾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11. 又如:顾惯(顾念);顾哀(眷念哀怜);顾思(眷顾思念);顾重(顾念重视)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顾省(省察);顾愆(反省自己的过失) 13. 顾虑;考虑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14. 如:顾畏(顾虑畏惧);顾惮(顾忌);顾累(忧虑麻烦);顾忧(操心) 15.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 如此使用民财以顾其功。——《汉书·晁错传》 2. 请问“顾“在文言文中有几种解释,各举一例 “顾”:① 回头;回头看。 《肴之战》:“不顾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 视;看。 《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 看望;拜访。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 顾念;关心。 《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 回还;返回。 《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 只是;不过。 《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 但;却;反而。 《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辄”:① 表示多次重复。 “总是”、“往往”的意思。《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造次辄尽,期在必醉。” ② 表示后面的行为是在前一行为之后紧接着发生的,根据文意可译为“马上”、“于是”、“就”。《促织》:“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create_time]2022-10-03 23:13:27[/create_time]2022-10-17 14:24:1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承吉凌858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cd1689c.Mb2-siMYrNhlZUPGLNbjbQ.jpg?time=2496&tieba_portrait_time=2496[avatar]TA获得超过883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

道长是什么

道长一词最初是对道人与方士的尊称。东汉年间道教创立后,道长一词专是对道士的尊称。乾表至阳,所以乾道指男道士,坤表真阴,所以坤道指女道士。
道士的服装称为道袍,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汉服,还要戴古代的冠巾,脚上穿的鞋叫做云履。道士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称为宫、观、道院或者庙,他们大多住在这些宫观里面。
道士有两种:全真教的道士是出家的,头发和胡须都要蓄起来,头顶还要挽髻,吃素,强调清修;正一道的道士不出家,是在家道士,一般不蓄发,强调符箓,主要从事道教仪式活动。两种道士都以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为最高天神。


[create_time]2022-03-08 07:42:57[/create_time]2022-02-17 02:14:3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心的痕泪[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744805808,777008025&fm=3012&app=3012&autime=1689150656&size=b200,200[avatar]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给你听[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32[view_count]

怎么找到真正的道长

亲,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怎么找到真正的道长。一般正规的和合术道长都会有自己的资历证书,就好像你自己的学历证书一样,能证明你有那个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而且在网站上也可以查证书的真伪。如果是假的道长的话,那他的态度和说话的言语也会有所不同,真正的修道之人心态是平和的,说话也不会显得浮躁。真正的道家修行之人都最讲究不强施于人,如果那个和合术道长一听说你想做和合术法事,第一时间催促你交法金的话,那百分百就是骗子了。一般道长都是先了解你的情况,然后合算过两个人的八字,再分析如何做法,那才是一个简单、完整的和合术法事过程。很高兴为你回答祝你生活愉快【摘要】
怎么找到真正的道长【提问】
怎么找到真正的道长【提问】
亲,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怎么找到真正的道长。一般正规的和合术道长都会有自己的资历证书,就好像你自己的学历证书一样,能证明你有那个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而且在网站上也可以查证书的真伪。如果是假的道长的话,那他的态度和说话的言语也会有所不同,真正的修道之人心态是平和的,说话也不会显得浮躁。真正的道家修行之人都最讲究不强施于人,如果那个和合术道长一听说你想做和合术法事,第一时间催促你交法金的话,那百分百就是骗子了。一般道长都是先了解你的情况,然后合算过两个人的八字,再分析如何做法,那才是一个简单、完整的和合术法事过程。很高兴为你回答祝你生活愉快【回答】


[create_time]2022-05-04 13:24:05[/create_time]2022-05-19 13:23:2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帐号已注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e22ba88.FRlSYx7GvnM7I5sSxXL6Fw.jpg?time=8773&tieba_portrait_time=8773[avatar]TA获得超过13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view_count]

顾佐文言文

1. 熊概 字元节文言文翻译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自幼丧父,随母亲改嫁胡氏,冒姓胡。永乐九年(1411),中进士。后被授予御史。十六年,升为广西按察使。峒溪蛮人大肆出来抢掠,布政使计划请靖江王的军队来阻止他们。熊概不同意,他说:“我等任方面之官,贼寇来时不能抵御,怎能还烦劳王爷?况且贼寇肯定不来,他们只是戒严而已。”后来果然如此。不久,他调任广东。 洪熙元年(1425)正月,命他以原官和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当初,夏原吉在江南治水回来后,以左通政赵居任取代他,兼督理农业事务。赵居任不体恤百姓,每年都上报说丰收。成祖也知道他谎报。他死后,左通政岳福继任,他庸愚懦弱,不理事。仁宗监国时,曾命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所以有这个任命。这年八月,周干回京,说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宣宗把岳福召回,升熊概为大理寺卿,与叶春一同前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而始。 浙西豪强把持郡县生杀之权。海盐县百姓平康非常残暴,御史要逮捕他,他逃掉了。正赶上大赦,他又回来了,还聚众八百余人。熊概将他逮捕诛杀。过后,又把巨恶之徒数十人全部逮捕,押解来京,于是奸宄之徒被平息下去了。各卫所粮饷不继,军队缺粮。熊概先把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发出供应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皇上很高兴,传谕户部不要给熊概治以擅作主张之罪。 熊概执法严厉,奸民很害怕他,便将诽毁他的书上传朝廷。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弹劾熊概与叶春所到之处擅自赏罚,纵兵骚扰百姓。皇上不问,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第二年七月赐玺书奖励他。熊概也很自信,应当兴废的事他都列出上奏。当时朝廷屡次派出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熊概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罢这种行动。 五年(1430),他回到朝廷,才改回原姓。不久,他升为右都御史,掌南都察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有病,朝廷通过驿传召熊概代管他的职务,兼代理刑部。九年十月,省察记录犯囚的罪案,熊概从早到晚,未暇进食。突然他感到晕眩,然后便去世了。皇上赐祭,派船送他归葬。 熊概性格刚毅果断,巡视江南时,威名很盛。到他掌都察院后,声名渐损。 2. 帮帮忙文言文翻译 【原文】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 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 【译文】过了一年多,有奸滑官吏上书控告顾佐,说他收受仆役的金钱,私下免其劳役让其回家。皇帝把信给杨士奇看,说:“你不是曾推举顾佐,说他廉洁吗?” -------------------------------------------------------------------------------------- 【原文】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 【译文】于是(皇帝)对告状者很恼怒,说:“我才起用顾佐,小人竟敢诬告他,一定要送司法部门惩治!”。 3. 《明史 王来传》译文 文言整体阅读﹙一﹚注释 六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以﹙凭﹚会试乙榜﹙的身份﹚授﹙被授予﹚新建教谕﹙的职位﹚。﹙宣德﹚六年,以﹙因﹚荐﹙推荐﹚擢﹙提升﹚御史,出﹙出京﹚按﹙巡视﹚苏、松、常、镇四府。﹙皇上﹚命﹙命令﹚偕﹙xíe旧读jīe俱,共同﹚巡抚周忱考察属吏﹙属官﹚,敕﹙敕令﹚有“请﹙请示﹚自上﹙皇上﹚裁﹙裁决﹚”语﹙的话﹚﹙请示皇上后再裁诀﹚。来言:“贼﹙残害﹚民﹙百姓﹚吏﹙官吏﹚,去﹙除去﹚之﹙他们﹚惟恐不速﹙迅速﹚,必﹙一定﹚请﹙请示﹚而后﹙然后﹚行﹙执行﹚,民﹙百姓﹚困﹙困苦﹚多﹙就多﹚矣﹙了﹚。”帝为改敕﹙敕令﹚赐之﹙他﹚。中官陈武以﹙凭﹚太后﹙省“之”﹚命使﹙出使﹚江南,横﹙蛮横﹚甚,来数﹙多次﹚抑﹙抑制﹚之。武还﹙回京﹚,诉于﹙向﹚帝﹙皇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判断语气﹚?”佐﹙顾佐﹚以来对﹙回答﹚。帝叹息称﹙称赞﹚其﹙代王来﹚贤﹙贤良﹚,曰“识﹙知道﹚之﹙他﹚”。及﹙等到﹚报命﹙复命﹚,奖谕﹙奖励﹚甚至﹙非常﹚﹙奖励非常丰厚﹚。 英宗即位,以﹙因﹚杨士奇荐,擢﹙提拔﹚山西左参政。言:“郡县官﹙官员﹚不以﹙把﹚农业为﹙作为﹚务﹙根本﹚,致﹙导致﹚民多游﹙游荡﹚惰﹙赖惰﹚。朝廷悯﹙怜悯﹚其﹙他们﹚失业,下诏蠲﹙jūan﹚除﹙免除他们的赋税﹚,而田日荒闲,租税无﹙没有﹚出﹙出处﹚,累﹙连累﹚及﹙到﹚良民。宜﹙应该﹚择﹙选择﹚守长贤﹙贤能﹚者,以课﹙督促﹚农﹙务农﹚为职﹙职责﹚。其﹙那些﹚荒田,令附近之﹙的﹚家﹙人家﹚通力合作,供﹙交﹚租之外,听﹙允许﹚其﹙他们﹚均分﹙分配﹚,原﹙原来﹚主﹙田地的主人﹚复﹙又﹚业﹙恢复本业﹚则﹙就﹚还之﹙他﹚。蚕﹙养蚕﹚桑﹙种桑﹚可裨补益本业﹙农业﹚者,听﹙听凭﹚其﹙他们自己﹚规画﹙规划安排﹚。仍﹙仍旧﹚令﹙让﹚提学风宪官督﹙监督﹚之,庶人﹙普通百姓﹚知﹙知道﹚务﹙务农﹚本﹙根本,重要性﹚。”﹙皇帝﹚从﹙听从,采纳﹚之﹙代意见﹚。 来居﹙为﹚官廉﹙清廉﹚,练﹙熟练﹚达﹙通达﹚政事。侍郎于谦抚﹙省介词于﹚山西,亟﹙多次﹚称﹙称赞﹚其才,可置﹙放在﹚近侍。而﹙但﹚来执法严﹙严格﹚,疾恶尤甚﹙非常痛恨恶人﹚,以﹙因﹚公事杖死县令不职﹙称职﹚者十人。逮﹙逮捕﹚下﹙入﹚狱,当徒﹙判处服役﹚。遇﹙碰到﹚赦﹙赦免﹚,以原﹙原来﹚官调补﹙调任﹚广东。来自此始﹙开始﹚折节﹙改变志向﹚为﹙行为﹚和平﹙心平气和﹚,而政﹙政务﹚亦修﹙整治﹚举。正统十三年迁﹙升任﹚河南左布政使。明年﹙第二年﹚改﹙改任﹚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京师﹙京城﹚,来督﹙带兵﹚兵勤﹙帮助,援助﹚王﹙援助朝廷危难﹚。渡河,闻寇退﹙撤退﹚,乃﹙才﹚引﹙带兵﹚还﹙回来﹚。 景泰元年,贵州苗﹙苗人﹚叛﹙反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jīn﹚卒于军,进﹙晋升﹚来右都御史代﹙代替﹚之。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联合进兵﹚讨﹙讨伐苗人﹚。贼平,班师﹙班师回朝﹚。诏﹙下诏﹚留﹙留下﹚来﹙王来﹚、珤﹙粱珤﹚镇抚﹙镇守安抚﹚。寻﹙不久﹚命来兼﹙兼任﹚巡抚贵州。﹙省主“王来”﹚奏﹙上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卖﹚爵﹙官﹚之例。今寇贼稍宁﹙安定﹚,惟﹙只有﹚平越、都匀等四卫﹙地方﹚乏﹙缺乏﹚饷﹙粮饷﹚。宜﹙应该﹚召商中盐﹙以盐换粮﹚,罢﹙取消﹚纳﹙收﹚米﹙粮﹚例﹙惯例﹚。”从之﹙皇上采纳他的建议﹚。 ﹙景泰﹚三年十月﹙省主语“王来”﹚召还,加﹙让﹚﹙其﹚兼大理寺卿。珤﹙粱珧﹚以﹙认为﹚来功大,乞﹙请求﹚加旌异﹙授予特殊表彰﹚。都给事中苏霖驳﹙反驳﹚之﹙粱珧﹚,乃﹙才﹚止。来还在道﹙路上﹚,以﹙因为﹚贵州苗﹙苗人﹚复﹙又﹚反﹙反叛﹚,敕﹙皇帝命令﹚回师进讨﹙讨伐﹚。明年﹙第二年﹚,事﹙反叛之事﹚平。召﹙任命﹚为﹙担任﹚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复位﹚,六尚书悉﹙都﹚罢﹙罢免﹚。来归﹙回家﹚。成化六年卒﹙逝世﹚于﹙在﹚家。 4. 《明史 王来传》译文 文言整体阅读﹙一﹚注释 六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以﹙凭﹚会试乙榜﹙的身份﹚授﹙被授予﹚新建教谕﹙的职位﹚。﹙宣德﹚六年,以﹙因﹚荐﹙推荐﹚擢﹙提升﹚御史,出﹙出京﹚按﹙巡视﹚苏、松、常、镇四府。 ﹙皇上﹚命﹙命令﹚偕﹙xíe旧读jīe俱,共同﹚巡抚周忱考察属吏﹙属官﹚,敕﹙敕令﹚有“请﹙请示﹚自上﹙皇上﹚裁﹙裁决﹚”语﹙的话﹚﹙请示皇上后再裁诀﹚。来言:“贼﹙残害﹚民﹙百姓﹚吏﹙官吏﹚,去﹙除去﹚之﹙他们﹚惟恐不速﹙迅速﹚,必﹙一定﹚请﹙请示﹚而后﹙然后﹚行﹙执行﹚,民﹙百姓﹚困﹙困苦﹚多﹙就多﹚矣﹙了﹚。” 帝为改敕﹙敕令﹚赐之﹙他﹚。中官陈武以﹙凭﹚太后﹙省“之”﹚命使﹙出使﹚江南,横﹙蛮横﹚甚,来数﹙多次﹚抑﹙抑制﹚之。 武还﹙回京﹚,诉于﹙向﹚帝﹙皇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判断语气﹚?”佐﹙顾佐﹚以来对﹙回答﹚。 帝叹息称﹙称赞﹚其﹙代王来﹚贤﹙贤良﹚,曰“识﹙知道﹚之﹙他﹚”。及﹙等到﹚报命﹙复命﹚,奖谕﹙奖励﹚甚至﹙非常﹚﹙奖励非常丰厚﹚。 英宗即位,以﹙因﹚杨士奇荐,擢﹙提拔﹚山西左参政。言:“郡县官﹙官员﹚不以﹙把﹚农业为﹙作为﹚务﹙根本﹚,致﹙导致﹚民多游﹙游荡﹚惰﹙赖惰﹚。 朝廷悯﹙怜悯﹚其﹙他们﹚失业,下诏蠲﹙jūan﹚除﹙免除他们的赋税﹚,而田日荒闲,租税无﹙没有﹚出﹙出处﹚,累﹙连累﹚及﹙到﹚良民。宜﹙应该﹚择﹙选择﹚守长贤﹙贤能﹚者,以课﹙督促﹚农﹙务农﹚为职﹙职责﹚。 其﹙那些﹚荒田,令附近之﹙的﹚家﹙人家﹚通力合作,供﹙交﹚租之外,听﹙允许﹚其﹙他们﹚均分﹙分配﹚,原﹙原来﹚主﹙田地的主人﹚复﹙又﹚业﹙恢复本业﹚则﹙就﹚还之﹙他﹚。蚕﹙养蚕﹚桑﹙种桑﹚可裨补益本业﹙农业﹚者,听﹙听凭﹚其﹙他们自己﹚规画﹙规划安排﹚。 仍﹙仍旧﹚令﹙让﹚提学风宪官督﹙监督﹚之,庶人﹙普通百姓﹚知﹙知道﹚务﹙务农﹚本﹙根本,重要性﹚。”﹙皇帝﹚从﹙听从,采纳﹚之﹙代意见﹚。 来居﹙为﹚官廉﹙清廉﹚,练﹙熟练﹚达﹙通达﹚政事。侍郎于谦抚﹙省介词于﹚山西,亟﹙多次﹚称﹙称赞﹚其才,可置﹙放在﹚近侍。 而﹙但﹚来执法严﹙严格﹚,疾恶尤甚﹙非常痛恨恶人﹚,以﹙因﹚公事杖死县令不职﹙称职﹚者十人。逮﹙逮捕﹚下﹙入﹚狱,当徒﹙判处服役﹚。 遇﹙碰到﹚赦﹙赦免﹚,以原﹙原来﹚官调补﹙调任﹚广东。来自此始﹙开始﹚折节﹙改变志向﹚为﹙行为﹚和平﹙心平气和﹚,而政﹙政务﹚亦修﹙整治﹚举。 正统十三年迁﹙升任﹚河南左布政使。明年﹙第二年﹚改﹙改任﹚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京师﹙京城﹚,来督﹙带兵﹚兵勤﹙帮助,援助﹚王﹙援助朝廷危难﹚。渡河,闻寇退﹙撤退﹚,乃﹙才﹚引﹙带兵﹚还﹙回来﹚。 景泰元年,贵州苗﹙苗人﹚叛﹙反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jīn﹚卒于军,进﹙晋升﹚来右都御史代﹙代替﹚之。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联合进兵﹚讨﹙讨伐苗人﹚。 贼平,班师﹙班师回朝﹚。诏﹙下诏﹚留﹙留下﹚来﹙王来﹚、珤﹙粱珤﹚镇抚﹙镇守安抚﹚。 寻﹙不久﹚命来兼﹙兼任﹚巡抚贵州。﹙省主“王来”﹚奏﹙上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卖﹚爵﹙官﹚之例。 今寇贼稍宁﹙安定﹚,惟﹙只有﹚平越、都匀等四卫﹙地方﹚乏﹙缺乏﹚饷﹙粮饷﹚。宜﹙应该﹚召商中盐﹙以盐换粮﹚,罢﹙取消﹚纳﹙收﹚米﹙粮﹚例﹙惯例﹚。” 从之﹙皇上采纳他的建议﹚。 ﹙景泰﹚三年十月﹙省主语“王来”﹚召还,加﹙让﹚﹙其﹚兼大理寺卿。 珤﹙粱珧﹚以﹙认为﹚来功大,乞﹙请求﹚加旌异﹙授予特殊表彰﹚。都给事中苏霖驳﹙反驳﹚之﹙粱珧﹚,乃﹙才﹚止。 来还在道﹙路上﹚,以﹙因为﹚贵州苗﹙苗人﹚复﹙又﹚反﹙反叛﹚,敕﹙皇帝命令﹚回师进讨﹙讨伐﹚。明年﹙第二年﹚,事﹙反叛之事﹚平。 召﹙任命﹚为﹙担任﹚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复位﹚,六尚书悉﹙都﹚罢﹙罢免﹚。 来归﹙回家﹚。成化六年卒﹙逝世﹚于﹙在﹚家。 5. 求明史陆震传译文 王骥,字尚德,束鹿县人,身材高大魁梧,有利于骑射,性格刚毅有胆量,通宵戎谋略。考上永乐四年进士。提拔为为兵科给 事中,出使山西,上奏免除盐池逃税20万余,不久迁为山西按察司副使。洪熙元年调任为顺天府府尹。宣德初年,提拔为兵部右侍郎,代顾佐临时管理都察院。时间长了,临时代理兵部尚书。九年命 为转正为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商议边事,超过五日未奏。皇帝发怒,逮捕骥与侍郎邝野下狱。不久得以释放。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犯甘、凉,边将多次失利。侍郎柴车、徐晞,都御史曹翼相继治理边境事务,未能制。二年五月命王骥前往,允许方便行事。王骥疾速赶往军中,会晤诸位将领,问:“以前追敌至鱼儿海子,先败退者是谁?”。都说:“都指挥安敬”。王骥先承接密旨杀戮了安敬,将他捆在斩辕门,并宣旨责备都督蒋贵。所有将领都腿发抖。王骥于是大阅将士,分配兵力,规划辖地,使得各自防御,边境肃然。阅军甘、凉,淘汰掉三分之一。更改确定军队更替之法,士兵得到休息,后勤转输也省掉了。俄阿台又入侵。皇帝以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赵安为副将军,骥监督军务。三年春,偕同诸将领出塞,以贵为前锋,而自己与任礼帅大军随后,与贵约定曰:“不胜利,不要相见了。”蒋贵在石城击敌,敌人逃离至兀鲁乃。贵帅轻骑二千五百人,从镇夷卫所出,从小道行军,三日夜追到敌人。擒到左丞脱罗,斩杀敌人三百余,获金银印各一枚,驼马兵甲上千。王骥与任礼自梧桐林至亦集乃,擒得枢密、同知、佥院十五人,万户二人。招降他的部落,追逐到尽头,进至黑泉。而赵安等出昌宁卫所,抵达刁力沟,也擒获右 丞、达鲁花赤三十人。分道夹击,辗转战斗千余里,朵儿只伯远远地逃遁。评定功劳,贵、礼都封伯爵, 而王骥兼大理卿,支取二份俸禄。不久召还,管理部事。 一段时间后,麓川之役起。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叛乱,多次打败王师。黔国公沐晟征讨他,出师不利,道途中去世。采用沐昂代替。他分条上书攻取策略,征兵十二万人。中官王振刚刚用事,喜欢功名,认为骥可管辖,想大举发兵。骥也想效力。 6. 于谦翻译古文,急需 你好,以下是“于谦传”的全文翻译: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 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 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 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成阝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王呈)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成阝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成阝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硼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 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于是给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 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成阝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成阝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成阝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 "大家才安定下来。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 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工直又有什么作用!"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成阝王为皇帝。 成阝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成阝王于是受命。九月,成阝玉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 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 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 都御史杨。 7. 求明史陆震传译文 王骥,字尚德,束鹿县人,身材高大魁梧,有利于骑射,性格刚毅有胆量,通宵戎谋略。考上永乐四年进士。提拔为为兵科给 事中,出使山西,上奏免除盐池逃税20万余,不久迁为山西按察司副使。洪熙元年调任为顺天府府尹。宣德初年,提拔为兵部右侍郎,代顾佐临时管理都察院。时间长了,临时代理兵部尚书。九年命 为转正为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商议边事,超过五日未奏。皇帝发怒,逮捕骥与侍郎邝野下狱。不久得以释放。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犯甘、凉,边将多次失利。侍郎柴车、徐晞,都御史曹翼相继治理边境事务,未能制。二年五月命王骥前往,允许方便行事。王骥疾速赶往军中,会晤诸位将领,问:“以前追敌至鱼儿海子,先败退者是谁?”。都说:“都指挥安敬”。王骥先承接密旨杀戮了安敬,将他捆在斩辕门,并宣旨责备都督蒋贵。所有将领都腿发抖。王骥于是大阅将士,分配兵力,规划辖地,使得各自防御,边境肃然。阅军甘、凉,淘汰掉三分之一。更改确定军队更替之法,士兵得到休息,后勤转输也省掉了。俄阿台又入侵。皇帝以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赵安为副将军,骥监督军务。三年春,偕同诸将领出塞,以贵为前锋,而自己与任礼帅大军随后,与贵约定曰:“不胜利,不要相见了。”蒋贵在石城击敌,敌人逃离至兀鲁乃。贵帅轻骑二千五百人,从镇夷卫所出,从小道行军,三日夜追到敌人。擒到左丞脱罗,斩杀敌人三百余,获金银印各一枚,驼马兵甲上千。王骥与任礼自梧桐林至亦集乃,擒得枢密、同知、佥院十五人,万户二人。招降他的部落,追逐到尽头,进至黑泉。而赵安等出昌宁卫所,抵达刁力沟,也擒获右 丞、达鲁花赤三十人。分道夹击,辗转战斗千余里,朵儿只伯远远地逃遁。评定功劳,贵、礼都封伯爵, 而王骥兼大理卿,支取二份俸禄。不久召还,管理部事。 一段时间后,麓川之役起。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叛乱,多次打败王师。黔国公沐晟征讨他,出师不利,道途中去世。采用沐昂代替。他分条上书攻取策略,征兵十二万人。中官王振刚刚用事,喜欢功名,认为骥可管辖,想大举发兵。骥也想效力。


[create_time]2022-11-20 08:56:33[/create_time]2022-11-29 06:19:5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得书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b189bac.0_-p-DmjI7RYdCR_8LSsvQ.jpg?time=690&tieba_portrait_time=690[avatar]TA获得超过822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顾的文言文翻译

1. “顾”在古文中的意思 1. (形声。 从页( 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 雇声。本义:回头看)2. 同本义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顾,环视也。 ——《说文》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顾瞻周道。 ——《诗·桧风·匪风》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论语·乡党》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友人惭,不下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战国策·燕策》3. 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顾盼生辉(一回首,一注目,都有无限光彩。比喻眉目传神);顾返(回头,回家);顾笑(回头而笑);顾望(回视,观望。 有谦让、畏忌或踌躇不前的意思)4. 观看,瞧 [look]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惠顾前好。 ——《左传·宣公十二年》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5. 又如:四顾无人;相顾一笑;顾观(观看);顾眺(眺望,远望);顾影惭形(看着身影,心感内疚)6. 访问,拜访 [call on]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三国志·诸葛亮传》7. 又如:光顾;枉顾;三顾茅庐;顾聘(拜访聘请);顾访(探视访问);顾临(过访)8. 照顾,关怀 [take care of]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魏风·硕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不顾思义。 ——《汉书·李广苏建传》9. 又如:顾睦(照顾);顾揽(照管);顾管(照顾,照管);顾报(顾念报答)10. 眷念,顾及 [think fondly of]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11. 又如:顾惯(顾念);顾哀(眷念哀怜);顾思(眷顾思念);顾重(顾念重视)12. 反省 [self-question]。 如:顾省(省察);顾愆(反省自己的过失)13. 顾虑;考虑 [scruple;hisitate]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楚辞·屈原·涉江》14. 如:顾畏(顾虑畏惧);顾惮(顾忌);顾累(忧虑麻烦);顾忧(操心)15.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hire; imploy]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 ——《汉书·平帝纪》如此使用民财以顾其功。——《汉书·晁错传》16. 又如:顾倩(雇用);顾募(雇佣征募);顾唤(雇请)〈名〉1. 商店称来买货的人 [patronage]。 如:惠顾;主顾;顾客〈副〉1. 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only]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战国策·燕策》2. 反而,却 [on the contrary]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战国策·秦策一》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3. 又如:顾荷(反而受到[恩惠])常用词组1. 顾此失彼 gùcǐ-shībǐ[take one into consideration to the neglect of the other;attend to one thing and lose sight of another] 两者不能同时兼顾钱粮输纳,必有定限,……限有定而百姓闲时办银,逢限上纳,无顾此失彼之虑。 ——清· 黄六鸿《钱谷比限》2. 顾复之恩 gùfùzhī'ēn[the kindness of caring for-saying of the son's for their parents' kindness] 父母生养抚育的恩惠大臣既不得告宁,而群司营禄念私,鲜循三年之丧,以报顾复之恩者,礼义之方,实为凋损。——《后汉书·陈忠传》3. 顾及 gùjí[take into account;attend to;have regard for;give consideration to] 想到,照顾到五个支委和二十二个党员,没有一个顾及自己被水淹的家。 ——《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4. 顾忌 gùjì[scruple;misgiving;apprehension;worry] 因某种顾虑而不愿直言径行你不要无所顾忌地乱说5. 顾家 gùjiā[care for one's family] 照顾家庭整天在外奔忙,不能顾家6. 顾客 gùkè[customer;client;shopper] 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东西的人或服务对象顾客盈门7. 顾怜 gùlián[show tenderness toward] 顾念爱怜8. 顾虑 gùlǜ(1) [scruple]∶顾忌忧虑,因有某种担心而不敢去说去做他对询问你最讨厌的事情并无顾虑(2) [misgiving,worry]∶不情愿或不愿意处在洞里,并且对出洞会有些顾虑9. 顾眄 gùmiǎn[look back] 往回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后汉书·马援传》10. 顾名思义 gùmíng-sīyì[seeing the name of a thing one thinks of its function;as the name implies;think what a name or title should imply] 观其名称就可推想其含义旧社会里有一种“太平鼓”,顾名思义,这固然有粉饰太平,美化封建统治的味道,但也反映了老百姓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1. 顾命 gùmìng[imperial posthumous edit] 《书》的篇名。取临终遗命之意。 后因称帝王临终前的遗诏为顾命顾命大臣12. 顾命 gùmìn。 2. “顾”的古文解释 “顾”的古文解释 gù ①回头;回头看。《肴之战》:“不~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笑武阳。” 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心茫然。” 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臣于草庐之中。” ④顾念;关心。《诗经 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 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反,谏怀王曰。” 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 ⑦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3. 顾 文言文翻译 同本义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顾,环视也。——《说文》 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 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战国策·燕策》 3. 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顾盼生辉(一回首,一注目,都有无限光彩。比喻眉目传神);顾返(回头,回家);顾笑(回头而笑);顾望(回视,观望。有谦让、畏忌或踌躇不前的意思) 4. 观看,瞧 [look]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惠顾前好。——《左传·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 又如:四顾无人;相顾一笑;顾观(观看);顾眺(眺望,远望);顾影惭形(看着身影,心感内疚) 6. 访问,拜访 [call on]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光顾;枉顾;三顾茅庐;顾聘(拜访聘请);顾访(探视访问);顾临(过访) 8. 照顾,关怀 [take care of]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顾思义。——《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顾睦(照顾);顾揽(照管);顾管(照顾,照管);顾报(顾念报答) 10. 眷念,顾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11. 又如:顾惯(顾念);顾哀(眷念哀怜);顾思(眷顾思念);顾重(顾念重视)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顾省(省察);顾愆(反省自己的过失) 13. 顾虑;考虑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14. 如:顾畏(顾虑畏惧);顾惮(顾忌);顾累(忧虑麻烦);顾忧(操心) 15.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 如此使用民财以顾其功。——《汉书·晁错传》


[create_time]2022-11-20 10:42:16[/create_time]2022-11-30 15:01:1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名成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3238f62.NOQJkYcDaE7MdpMjn6eKb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42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6[view_count]

谁会这道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1.A 2.C 3.D 4.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5.(1)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2)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create_time]2013-04-12 15:33:46[/create_time]2013-04-27 15:26:1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大神酱团1BA[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0bb775.S5JNGYj9Guw3fgErE6oYMw.jpg?time=3720&tieba_portrait_time=3720[avatar]TA获得超过61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1[view_count]

历史上有几个姓顾的名人

  历史上姓顾的名人有许多,没有确切数字,举例如下:

  1、顾雍,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三国时期东吴大臣;

  2、顾况,字逋翁,苏州人,著名唐朝诗人;

  3、顾安,昆山,今江苏苏州昆山人,著名元朝画家;

  4、顾璘,著名明朝官吏、文学家;

  5、顾野王,字希冯,吴县人,著名南朝梁陈之际训诂学家、史学家;

  6、顾恺之,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著名东晋画家;

  7、顾名世,明朝松江人。著名明朝画家;

  8、顾宪成,江苏无锡人,著名东林先生;

  9、顾贞观,公元1637到1714年,号梁汾,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词人;

  10、顾祖禹,公元1631到1692年,字景范,号宛溪,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历史地理学家。


[create_time]2022-12-07 01:05:50[/create_time]2022-12-18 12:16: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读书的吕老师[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9e972cb.1ZGltRuZVx7gtN66WGx6uA.jpg?time=7183&tieba_portrait_time=7183[avatar]TA获得超过198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62[view_count]

历史上有几个姓顾的名人

顾 雍:(生卒年待考),吴郡吴县人(今江苏苏州)。 著名三国时期东吴大臣。 出身为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吴国执政达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归服。 顾 况:(生卒年待考),字逋翁,苏州人,著名唐朝诗人。 至德二年进士。 德宗时官秘书郎,他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 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 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 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 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 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顾 安:(生卒年待考),昆山人(今江苏苏州昆山),著名元朝画家。 曾官至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 擅墨竹,运笔遒劲,用墨润泽,自成一家。 顾 璘:(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文学家。 官至刑部尚书。 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 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 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 顾野王:(生卒年待考),字希冯,吴县人,著名南朝梁陈之际训诂学家、史学家。 出身世家,幼好学,聪颖超群博览群书,遍观经史,又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 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等职,入陈,任国史博士,掌国史,主修梁史,后迁至黄门侍郎。 他工诗文,善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 著有《玉篇》,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六千个,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品编写奠定了基础。 另著有《玉篇》三十卷。 另有《舆地志》、《通史要略》等,均佚。 顾恺之:(生卒年待考),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著名东晋画家。 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画人注重点睛。 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 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 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名世:(生卒年待考),明朝松江人(今上海)。 著名明朝画家。 明嘉靖卅八年的进士,官拜尚宝丞,告老还乡,宦囊甚丰,盾万竹山居东面的空地尚多,于是拓宽来开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来就是池,有掘出来的一块石碑为证。 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赵子昂的手笔。 因此,顾名世将万竹山居改名“露香园”;那座池塘当然一个其旧,依然叫做“露香池”。 顾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个姓缪,她在京城的时候,学会了刺绣,而且是宫中传出来的诀窍;缪姨娘在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见精妙。 五色丝线擘,细针密缕,颜色由浅入深,浑然一体,配色之美,更不在话下。 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 缪姨娘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董其昌认为即使是赵子昂本人用笔,亦未见得能胜过她,又绣过一幅“停针图”,真是穷态极妍,而且无法分辨是画、是绣;后来由扬州的一位盐商,拿一个汉玉连环,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画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 顾宪成:(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东林先生。 明朝时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 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 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贞观:(公元1637~1714年),号梁汾,江苏无锡人。 著名清朝词人。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举人,为内阁中书。 喜填词,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 词善抒情,真挚委婉,有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之誉。 著有《弹指词》。 顾炎武:清朝大思想家、学者。 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 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祖禹:(公元1631~1692年),字景范,号宛溪,江苏无锡人。 著名明朝历史地理学家。 他研究历史地理学,源自庭训启蒙。 当时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侧重实地考察,二是侧重文献钩稽。 顾祖禹是从文献排比入手,辅以实地见闻而成书。 《读史方舆纪要》自顺治十六年始撰,著者数十年如一日,为《读史方舆纪要》耗尽毕生心血,直到逝世前夕始告完成,实现了顾祖禹“远追《禹贡》、《职方》之纪,近考《春秋》历代之文,旁及稗官野乘之说,参订百家之志”宗旨。 《读史方舆纪要》全书1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 前九卷总论历代州域形势。 以朝代为经,地理为纬,疆域分合,建制沿革,厘然在目。 中1十四卷依明朝政区划分,述南北直隶及十三司地理。 各省卷首冠以总叙,综论其历史地位。 然后以地理为经,朝代为纬。 叙述各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 于郡县变迁、山川险要、战守攻取,尤为用力,载之最详。 后七卷专言山川原委、天文分野。 各卷所记,纲如经,目如传,先以正文为纲要,再详为细目以作注释,自书自注,其注文十数借于正文。 全书眉目清晰,体裁新颖。 《读史方舆纪要》的史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其体裁上的创新,而且还在于作者把地理环境与历史事变相结合,使全书始终贯穿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读史方舆纪要》正是以其治史以经世的思想,使之掩历代同类著述而上,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一个辉煌总结。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著名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顾炎武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 顾炎武早年曾参加抗清活动。 后致力著述,探究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 哲学上赞成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理、性、命”。 在清初学术发展过程中,是一代风气的开启者,如果说黄宗羲的杰出之处,集中地表现为新思想的呐喊。 顾炎武的历史贡献,则主要在于务实学风的积极倡导。 顾炎武的实学思想,是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 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从抨击王阳明心学入手。 顾氏把晚明心学的泛滥比之于魏晋玄学清谈,认为二者其“罪深于桀纣”,同样是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根源。 既而又对理学家“性与天道”的论究提出否定式的异议。 他说:“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把“性与天道”的论究直斥为禅学。 就方法论而言,宋明理学以讲求义理为特征,顾炎武的为学路数则反对载之空言而不能见诸行事的空虚之学,他重资料、重实证。 资料的收集是作为著述工作不可或缺的第一步,顾炎武对之极为重视。 在他一生的著述活动中,“著书不如抄书”的祖训始终是他的座右铭。 他早年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上一篇:戴军阿莲

下一篇:苏批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