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

时间:2024-06-15 13:45:45编辑:小松

化石吟的句子赏析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指点迷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 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真是难能可贵啊!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承上启下。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张脸上的皱纹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读到这里,我们会突然感到,诗的第1节中接连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呢?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最后一节回应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create_time]2010-11-17 22:50:04[/create_time]2010-12-11 09:55:45[finished_time]8[reply_count]64[alue_good]元宵12345汤圆[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6c6785f.l82zLsY9KI4Tz2S-aJUOIQ.jpg?time=3240&tieba_portrait_time=3240[avatar]TA获得超过44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742[view_count]

关于《化石吟》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要求有:中心思想、教案、优美句子、分大段、作者资料、背景资料、创作时间、重要词语意思(可写可不写)。

解析:

《化石吟》

《化石吟》赏析

这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 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解迷指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 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直是难能可贵啊!

《化石吟》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

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

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关于教法: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三,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五,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 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首尾圆合 1-2节 :问句引发想像

收放自如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赞颂之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向科学老师请教,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学法分析

本诗教学方法适合采用诵读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本诗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用音乐导入.播放音乐《木鱼石的传说》,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 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 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 请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 *** ,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教师提问:说说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播放古生物重现图片),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 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板书: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

【本课重点】

《化石吟》是科学诗,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化石保留了下来,是生命之躯曾经存在的明证.同时它又是抒情诗,通过赞美化石从而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基础练习】

1.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2.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

以逸代劳( ) 故技重演( ) 针贬时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画( )

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 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1.阅读诗节,回答问题.

人造卫星又回答:

对了,我正想告诉你,

我靠神目——遥感技术,

发现了隐藏的古城废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玛雅城两座;

两座古城里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态的石头建筑.

这永不消逝的废墟呀,

它的考古价值堪称瑰宝骊珠:

显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间,

古代玛雅文化的繁荣画图!

(1)这是人造卫星对地球说的一番话,诗歌采用 的手法写出了人造卫星的 技术在 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从古代的遗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考古的价值就在这里.请你查阅资料,举出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1)填入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 ,② ,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 种看法.

3.泥盆纪晚期的某些肉鳍鱼类很可能曾经受到过极度干旱的威胁,迫使它们设法寻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先爬上干旱的陆地,结果,有些肉鳍鱼类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继续过它们的鱼类生活;大多数探险者很可能悲惨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那些在陆地上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及其后代们,它们从此开创了全新的陆地生存空间,摆脱了水域对脊椎动物的限制,为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基础.

假设你是第一条从水中爬上岸的鱼,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试以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火眼金睛】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

(3)"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

精析: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学习预报】

1.自主探究.

(1)设计表格,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要求简洁明了.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3)搜集积累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

第四单元

16. 化石吟

【基础练习】

1.(1)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2)变得虚幻,不存在.

(3)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

(4)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

(5)青翠茂盛.

(6)称赞而且佩服.

2.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3.肉体 / 虽 / 早已腐朽 / 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 / 却 / 悄然潜行 / 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 / 裹藏着 / 生命的 / 信息,

为历史 / 留下 / 一本 / 珍贵的 / 密码.

4.略.

【拓展阅读】

1.(1)拟人化 遥感 考古 (2)略.

2.(1)D

(2)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3.略.


[create_time]2022-10-24 10:57:45[/create_time]2022-11-05 18:28:2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47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view_count]

化石吟作者简介

姓 名: 张锋
笔 名: 雨岩、风涛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
民 族: 汉族

浙江杭州人。民盟成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51年参军,历任军干校学员,志愿军坦克二师四团运输连文化教员,科学出版社见习编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杂志编辑、副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副编审、总编辑,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科普作家协会理事。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译著《黑猩猩在召唤》(英国Jane Goodall:On the Shado Wof Man)、《神秘的黑猿国》、《非洲动物猎奇》、《爱尔莎重返自然》、《她和森林恶魔握手》等。


[create_time]2011-11-21 20:34:19[/create_time]2011-12-11 20:00:09[finished_time]6[reply_count]130[alue_good]落霞孤鹜丶[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4384275.bBmYcxErbxe4QFGQYX5tMw.jpg?time=2929&tieba_portrait_time=2929[avatar]TA获得超过69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892[view_count]

化石吟一诗从什么说起,主要运用了什么,什么等说明方法,这是一首什么化石的诗歌

1、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
2、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是对亿万年前化石的吟诵。


[create_time]2011-01-05 01:21:44[/create_time]2011-01-23 16:40:24[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12[alue_good]tonsen7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4d43fb5.PPPhyvxJSkJIWBWB0PH6YQ.jpg?time=3173&tieba_portrait_time=3173[avatar]TA获得超过834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64[view_count]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化石吟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2、解析: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及意图   1、教学目标:   (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解析: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深入领会。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材分析:《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   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学情分析:本文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篇二:化石吟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预习检查——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小结   (二)教学情景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1、导入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2、预习检查   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3、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4、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 神话 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5、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研讨要点:   ①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如: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如: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③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如: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如: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篇三:化石吟   第一课时   一、了解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结构。   2、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 了解什么是化石   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 试读课文: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①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奇huàn( 幻 ) zhuó yuè( 卓越 ) cōng lóng( 葱茏 ) guǒ( 裹 )藏   骸( hái )骨 潜( qián )行 躯壳( ké ) 档( dàng )案 猛犸( mǎ ) 万载( zǎi ) 悄然 ( qiăo ) 皱( zhòu )纹 引颈( jĭng )长吼( hŏu )   ②解释词语:   骸骨:尸骨。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化为乌有:变得不存在。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日转星移: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   3、 听录音:学生听录音范读,学习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4、集体朗读,读出情感   5、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分析开头部分   6、阅读课文1、2节,讨论分析:   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诗歌1、2节用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象,既表现出作者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打开了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和作者一去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三、当堂训练   篇四:化石吟   一、了解目标   4、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5、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二、自主学习   分析课文主体部分   1、阅读课文3、4、5、6节,讨论分析:   ①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既引起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接下来就是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了)   ②你怎样理解第4节中“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的?   明确: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但有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③第5节中“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怎样理解?   明确:不是写人,写的是化石。皱纹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人,人的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同样化石上的皱纹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转星移,无论多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④当你参观古生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有何感想?   和作者一样,想像恐龙、猛犸仿佛在远古葱茏的林木中引颈长吼,从而由衷赞叹大自然的高妙。   2、小结第二层   ①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这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   这一句表达作者的思路,引出下文,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写飞扬的思维。   ②从时间上来看,在这四节诗歌中,作者从 远古 写到 现实 ;从修辞上看,作者运用了 拟人 手法,并用第 二 人称“你”来抒写,显得亲切自然。   ③从内容上看,这四节诗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这四节诗是化石说的“话”,重现了逝去万载的世界。   分析结尾部分   3、阅读课文第7节,讨论分析:   ①化石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重现怎样的世界:学生合理想像   说了什么话:3、4、5、6节都是化石的“话”   ②仔细读读课文,想想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有什么关系?   最后一节回应第二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这样有问有答,使全文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③整首诗歌把化石称为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么称呼化石?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亲切自然,便于倾诉和抒发情感。

[create_time]2023-01-08 01:38:57[/create_time]2023-01-20 07:27:4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Ava学姐的学习指南[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4a8218e.iuwX3uA9pFaKGCZRi5Cygw.jpg?time=9526&tieba_portrait_time=9526[avatar]TA获得超过22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view_count]

七年级上册语文21课化石吟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新课:   (展示鱼、树叶、始祖鸟、猛犸、恐龙等化石图片)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各自练习诵读。(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   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4.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进行表扬,给予掌声。)   5.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只要敢说,就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6.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③诗歌分为三层:   (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再读课文,问题探究   1.集体诵读1-2-7节   2.思考:   (1)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首尾圆和。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一人称,感觉亲切。   五、结束本节课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奇幻的神话”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下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把谜底揭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 阅读3—6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交流作业成果   1.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交流自己写作的文字(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择优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   二、研读3—6节,探究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2.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问题。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集体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赞美的语气和充沛的感情。   2.讨论: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四、总结课文   1、内容: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总之,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颂,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2、写作特色:   ①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②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④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基础训练作业。   2.课余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化石吟   张锋   (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七、教学札记   作者简介:   张锋,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1982年辽宁大学化学系有机专业大学毕业,理学学士。1985年辽宁大学化学系无机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理学硕士。1998年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部生物无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理学博士。1985-1993年在辽宁大学化学系任教,1985-1987年任助教,1987年晋升讲师,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9月-1993年9月在北京语言学院出国部参加国家教委日语培训班并通过选拔考试。1993-1994年国家教委公派赴日留学,在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部化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室做访问学。1994-1998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3月获博士学位后回国。1998年3月至今在辽宁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1999年8月晋升教授。   作业补充:   一、课内基础强化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 ) guǒ( )藏 cōng lóng( ) zhuó yuè( )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档( )案 猛犸( )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 )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⑤(草木)青翠茂盛。 ( )   ⑥奇异而虚幻。 ( )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 _____________的真理 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码 ____________的魔法师 ___________的雕刻家   明确:   (1)幻 裹 葱茏 卓越 hái qián ké dàng mǎ   (2)幽雅 悄然 叹服 海枯石烂 葱茏 奇幻   (3)奇幻 平凡 冰冷 珍贵 高明 卓越   二、课外文章阅读   (一)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二)   纯金难留   [美]弗罗斯特   自然的新绿是纯金,   她这种色彩最难保存。   她的新叶像一朵花;   但只能持续一刹那。   然后就还原成为叶片,   乐园就这样沉入哀怨,   曝光就这样堕入白昼,   凡是纯金都难留。   (这是一首赞颂青春的诗,诗人将青春喻为 “花”、“纯金”,表现了青春的珍贵与美丽。诗人暗示我们时光易逝,应珍惜青春年华。这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三)   我们的土壤妈妈(节选)   高士其   我们的土壤妈妈,   是地球工厂的女工。   在大自然的建设计划中,   她担负着   几部门最重要的工作。   她保管着矿物、植物和动物,   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她改造物质,发展生命,   经营着无机和有机,   两大世界的巨大工程。   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层,   由几寸到几千米的深度,   都是她的工作区。   她的下面有水道,   水道的下面是牢不可破的地壳。   她是植物的助产士。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   开放着所有的嫩芽和绿叶,   摇摆着各色的花朵和果实,   根和她紧密地拥抱。   她是动物的保姆。   在她平坦的摇床上,   蹦跳着青蛙和老鼠,   游行着蚂蚁和蚯蚓,   蜷伏着蛹和寄生虫。   在农村,有数不尽的田亩,   滴上农民的血汗,   播下谷子、小麦和高粱。   我们的土壤妈妈,   从不辜负农民的希望。   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   把沙漠变成了绿洲,   从荒芜走向繁荣,   我们的土壤妈妈,   更进一步展开她的工作。

[create_time]2022-08-07 09:02:54[/create_time]2022-08-15 09:49: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正香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3ba84a8.l92DY8hM0-a4DohyMkjxh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46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化石吟的翻译和赏析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张脸上的皱纹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读到这里,我们会突然感到,诗的第1节中接连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呢?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二、问题研究
这首诗比较好懂,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在语文的小圈子里,应该放开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朗读。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既学到了有关诗的知识,又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当然,语文教师对于化石可能了解甚少,不妨在备课时找一些资料,也可以请生物教师帮忙。
对于诗中某些字词的含义不必细究,能基本理解就可以了。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指点迷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 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直是难能可贵啊!
编辑本段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
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
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关于教法: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三,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五,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 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create_time]2010-10-29 19:23:58[/create_time]2010-11-16 18:53:19[finished_time]9[reply_count]9[alue_good]春花桑[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f53736c.vcu1M9piN2IgfUwgC-QSQw.jpg?time=3160&tieba_portrait_time=3160[avatar]TA获得超过110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649[view_count]

化石吟的主要内容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一、整体把握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选自科学《科学24小时》1982年第2期,作者张锋。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张脸上的皱纹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读到这里,我们会突然感到,诗的第1节中接连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呢?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二、问题研究
  这首诗比较好懂,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在语文的小圈子里,应该放开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朗读。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既学到了有关诗的知识,又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当然,语文教师对于化石可能了解甚少,不妨在备课时找一些资料,也可以请生物教师帮忙。
  对于诗中某些字词的含义不必细究,能基本理解就可以了。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指点迷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 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直是难能可贵啊!


[create_time]2010-11-14 14:51:38[/create_time]2010-11-28 21:20:46[finished_time]8[reply_count]320[alue_good]东篱采菊人[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99bc32.HzSyVj6G-ILsuz3Q5Aaj4g.jpg?time=2816&tieba_portrait_time=2816[avatar]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950[view_count]

《化石吟》艾青

《化石吟》 什么是化石?通俗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例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化石是如何被保存的呢?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绐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

上一篇:液压压力传感器

下一篇:弹簧试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