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巴车坠江事件让我明白了
最近一则“重庆大巴坠江”事件轰动全国,一名女乘客因为坐错了一站,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与大巴司机发生争执,原本只是一个人坐错站,却导致余下的14人错过了余生。看到这则新闻,真的很惋惜,默默的祝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好。但是心里凉的冷·,为什么人一冲动,就很容易成为肆命的魔鬼?
说实话,每年因为情绪失控而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单单这起大巴车坠江事件就毁了14个家庭的幸福之路。我们对知觉极为敏感,情绪是我们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反映,是一种内心与外界联通的出口,但是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只是看我们怎么去管理它们,怎么跟它们好好相处。
著名心灵导师张德芬在《 遇见未知的自己 》中提过:我们不知道一切问题都是处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由心转变。如果当时那名女子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等到下一站点再下车,也许那个82岁的奶奶就可以亲自为自己儿媳庆生,那一家四口会有一次难忘而珍贵的乘车之旅,那个年迈的老父亲过两分钟就可以到抵达目的地,还可以见到正在执岗的儿子,可是,可是,那一幅幅美丽感人的生命图集都在大巴坠江那一瞬间灰飞烟灭,石沉大海,带着遗憾在那一瞬间黯然失色了。试问还有什么比意外更让人意外的吗?
我们痛恨这种通过强求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标的行为,它是报复性情绪发生的来源之一,通过强求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自私的。但是不管怎样,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扭转的地步,现在我们只有吸取教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一失足当真成千里恨。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情绪会分沓而至,如果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它们的到来足以让我们措手不及,郁闷不已,生活一团糟。不过我发现,现在很多成年人都已经沦为或者即将沦为情绪爆发户了。之前在网易云无意间看到一个歌单名为“你是成年人了,你该戒掉你的情绪了。“这一看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起的歌单,点进去看了一眼里面都是一些爱恨纠葛,沉迷以往故事的歌曲。这让我想起好友小Z,之前她在凌晨2点连续发了三条动态:“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当初海誓山盟,,如今尽是谎言。夜,何以安……”what?曾经无忧的少女,正在为情所困?
因为在我印象里,小Z是一个很活泼的女孩子,可是经过了解,在那几个月里,她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干劲,连平时的阅读习惯也被这痛苦的情绪威慑退场了。以前,我经常看见她在朋友圈里运动风景,晒男友美食,晒书单笔记,从那之后,每次我点开她微信头像,刻意往后看,朋友圈都是显示“三天可见”,可就是连那三天都是空白的,也许是试图想用那条横线来隔绝内心与外界。
我尝试着给她打了好几次电话,她渐渐倾诉着着磨人的经历。“我也试着想忘记,可就是怎么了忘不了,吃饭睡觉的时候想,路过熟悉的路口想,就连看到似曾相识的背影,脑子里都会浮现那个人,我真的很想忘记,试着疯狂追剧,把时间填充剧情里,看可突然某一天那电视剧的男主出场时,看到那个眼神,我突然哭了,哭得那么撕心裂肺……”我给她回了一条短信:”傻丫头,我理解你现在的痛苦,可是,你要明白:任何感情都是强求不来的,你要相信,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生命里该出现的人,他们都是带着功课来让你学习的,你应该感恩他们的出现,是他们让你学会了成长。当然,现在,如果你感到不舒服的话,就哭出来吧,把积压在心里所以不舒服都倾吐出来,朋友我一直都在……”那一瞬间,我感觉到电话那头决堤的泪水在翻腾.......
我想了很久,也许,成年人情绪容易奔塌的原因,大都是没学着去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课题,应该是从小要培养的,在我认识是我所有人当中,廖姐是情绪管这方面的高手,不过之前的她,也是经历过离婚的痛苦。2012年的她经济已经能够独立,在跟丈夫在办理离婚手续期间,看到自己浮躁的情绪吓到了孩子,看着自己的孩子离自己远远的,渐渐意识到情绪的可怕之处,开始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去学习心理学,学习情绪管理。
一年以后,她整个都变了,浑身散发着一种温柔祥和的灵动,不仅自主学习,还间接的教育给孩子,她说,之前一直都没有意识到,情绪是一个出口,会排遣你积压在内心的伤痛。如果看到孩子打闹大哭,她不是用指责打骂来制止,而且问他原由,感受他的痛苦,告诉孩子自己能够理解他,然后拥抱着他。儿子耳濡目染,在学校考砸了,作为学霸的他,自己先打电话给老师确认了情况,然后又打电话跟妈妈说自己心情不好,作文离题没有考好的话,妈妈叫他回来,问需不需要抱抱他,但是孩子说不用,只是一次考试而已,下次考好就好了,试想一下,换做其他的孩子,这会可能会自信心挫败。然而,我突然明白,优秀的孩子,不仅只是品德学业兼优,重要的是,会换种思维疏导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她还告诉我,我们应该多跟自己身体对话,倾听自己的身体的信息,当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要学会适当的转移自己不好的想法,因为大多时候,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大脑会回复你错误的信息,如果被错误的想法牵引着,带来的只会是偏轨的行为。也不要试图和情绪对抗,凡是我们抗拒的情绪,都会持续跟我们“斗争”。
但愿我们能够把握好心中的这把“情绪”尺,赋予它爱的力量,然后再用它丈量世界,温暖世界。
重庆大巴车坠江事件真正原因是什么?
重庆大巴车坠江事件基本有了结论: 是由于乘客和司机争吵,引发车辆失控。车内视频发布后, 网友纷纷口诛笔伐乘客刘某干扰行车;也有很多人责怪无一名乘客出手阻止。
本文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事件做一个分析。
逝者已逝 ,愿他们的灵魂安息。 本文无意指责任何人,只希望后人能看到生命的亮光。
我们把车内的人员划分一下, 可以分成三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乘客, 称“众乘客”。
该群体的第一述求是安全:如果没有看见自身安全出问题, 绝大部分乘客会保持沉默。
按现在的制度,我们无法苛求人人见义勇为。而见义勇为者可能只是更敏感,提前看到了危机而已。
该群体的次要述求是个人利益:如果没有看到明确的利益,大部分乘客不会有行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微电影《车44》中女司机被歹徒殴打强暴,但是没人出手相救的原因。 出手相救至少要付出体力,还会有危险,但是利益不明确。
这是社会的杯具。 沉默的大部分人只会漠然地做观众,不会参与,但是每个人最后都会成为某种形式的受害者。 这个话题太大,几句话说不清楚。
第二个角色,是引发事端的那位乘客。 简称“猪手”,这么称呼是因为该乘客骚扰性质的行为比如拉扯,击打,抢夺方向盘等。
该角色因为某些细微的原因,比如错过站,未找零等和司机发生争执。
大部分舆论会指责这个“猪手”,说Ta是事故发生的主要责任人。 但是,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猪手”并不是事件的真正控制人。
首先主观上“猪手”并不想出事故,其次客观上Ta也不具备搞出事故的能力。 法律上可以认定“猪手”是主要责任人, 技术上Ta只是事件的触发者。
第三个角色,是我们真正的主角 - 司机。?
这是一个被大众同情的角色,但TA却是控制事件走向的关键人物。
理由很简单, 司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停车。安全教育告诉Ta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必须)这么做;
即使不停车, 司机也是车辆的*唯一*控制人。 所以我们分析事故的原因,应该重点分析司机这个角色。
有人问: 你说司机客观上有能力控制车辆,这个我同意。 但是主观上难道他会故意把车往河里开吗?
我的回答是: 会的。
这个回答有点吓人。
让我们继续对司机这个主角做个分析。
************************************************************************
从网上资料得知:司机名叫冉涌,42岁,离异,与前妻生有一子。 现与父母,哥,侄子五人同住一套80多平米的出租房。邻居好友的印象是他为人和气,比较好相处。
冉涌当过两年兵,在部队学的车。 24年驾龄,有A1和A3执照。 原来开过旅游车, 6年前开始开公交车。
公交车司机工作比较辛苦,每天5点多出门上班,晚上8点多回家。 起早贪黑的工作,换来的是每月几千元的收入。
我们想知道的是: 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
我们查到了另外一些信息: 冉涌平时有些业余爱好,他喜欢钓鱼和K歌。今年在K歌APP上注册过一个账号唱过十几首歌,他唱过的第一首歌是《掌声响起来》。在事故发生当天早上5点多还唱过一首《再回首》,并自我评语“没唱好”。
他在网站上贴过手写文字的图片:“生命是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有些事,不管你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唯一能回去的,只是存于心底的记忆。”
我们看到了一位经历过生活磨难,处于中年危机的底层劳动者: 他曾经有美好的回忆,所以他回首再回首,但是他回不去了。 他有一位稳定的女友, 但是现在的经济条件无法让他重组家庭。
他没有家庭,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一起生活的子女;每天机械地从事着到站、开门、关门,启动的操作。
他的内心一定是孤独的。
据统计超过80%的公交车司机有心理问题。?
他内心希望获得掌声。 子女的崇拜,领导的表扬,同事的夸奖都可以让他听到掌声。
************************************************************************
03
接下来的情况比较清楚了。“猪手”刘某和司机冉某持续了长达五分钟的谩骂争吵, 我们从视频上看到最后三秒钟的时候,冉某有一个大幅度向左转方向盘的动作,直接导致车辆越过中线,开上人行道,撞开围栏。
很多网友有疑问,为什么司机不踩刹车?
因为他不想踩。
刘某的谩骂,可能让他产生了幻觉。 他最后听到了前妻在指责,拉扯争执也是从前的那个样子。
他只是想吓唬她一下, 但是他的动作已经变形,对车辆的操控已经失效。
当车辆开上了人行道的时候, 他知道回不去了。
回不去就回不去了,是他控制着一切; 左与右,前与后,停与走,老子说了算。
无人可以挑战他的权威。
他不需要再回首了。与其熬过几十年的垃圾时间,不如获得三秒钟的掌声。
他带着他的孩子,他的乘客,一起走向某个地方。乘客的喊声,就是孩子们的欢呼,他们对他充满了崇拜......
重庆公交车坠江是否是司机故意导致?
不是。录像已确认是因与乘客争吵互殴造成车辆失控。2018年10月28日10时0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辆22路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坠入江中。2018年10月29日14时20分,经公安机关走访调查并综合接报警情况,初步核实失联人员15人;10月31日0时50分,黑匣子打捞出水并交给当地公安部门;10月31日23时28分,重庆万州长江二桥坠江公交车被打捞出水;11月1日15时,已找到13名遇难者遗体,身份已全部确认,仍有2人失联。2018年11月2日,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布,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事故经过2018年10月28日10时08分,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一辆22路公交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后坠江。据了解,发生事故的万州区长江二桥道路全宽20米,双向四车道,设有道路中心实线。记者从重庆市公安部门获悉,从长江二桥冲下坠江的公交车已确定为一辆当地22路公交汽车。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我们都是冷漠的看客
一、
距离10月28日上午10时8分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事件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天。
但一回想起坠江画面,仍让观者心有余悸:22路公交车在经过万州长江二桥桥面时突然向左侧猛打方向盘,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面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从垂直距离70米的桥面上直直落入长江江水。
整个过程持续不到五秒钟,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等醒悟过来,只看见江面上浮起一滩油污。85小时之后,救援人员终于打捞起13具罹难者遗体,并证实有2名人员失踪。
事故一发生,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众多网友热议。
首先,矛头指向大巴车对面撞击的红色小轿车。两个关键词:小轿车“逆行”、“女司机”。有网友po出女司机穿着高跟鞋在桥面痛哭的照片。一时间,骂声无数,女司机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如果言语能杀人,那些言论足以让这位无辜的女性死上几百遍。
警方迅速做出反应,公布当时真实情况。
于是,这个论调偃旗息鼓,另一种声音又盯上司机,有说他熬夜唱歌,有说他吸毒,抑郁,也有说他报复性自杀……
所幸,11月2号警方公布了这次事件的真正起因。
大众这才明白,这场骇人听闻的特大公交恶性事件,起因很简单。原来只是一个女性乘客(刘某)错过了自己要去的站点,要求司机(冉某)停车,让自己下车。
因为当时不在公交站点,冉某拒绝了。刘某走到司机驾驶座右侧,与之发生激烈的言辞冲突,期间更是两次用手机击打司机头部。司机也两次脱离右手,格挡还击对方。
10时8分51秒左右,司机脱离右手瞬间,向左猛打方向盘,车速51公里,驶过中心隔离线。在满车的一片惨叫声中,慌乱的司机没有将车刹住,径直撞向对方车辆,冲入江水中。
到此,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人错过一站,两个人情绪失控,凭什么要全车其他13个人用生命为他们的错误买单?
要知道,遇难者中最小的是两个1岁和3岁的孩子,由母亲带着外出游玩,最大的82岁,作为婆婆过江去为媳妇过生日。还有一位打捞队员的父亲也在逝者之列,而他距家只有300米!
随着时间流逝,人们情绪逐渐平息。很快,这则新闻就要被其他更夺人眼球的新闻所掩盖。
那么这则新闻,除了给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还能留下什么呢?
二、
我常常想问,如果当时你我坐在这辆车上,我们会怎么做?
a.嫌吵,提前下车。
b.将两人拉扯开。
c.冷漠旁观,事不关己。
据网上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网民都认为刘某负有主要责任,15%认为司机有责任,只有11%感叹车上其他人太冷漠。
这就不难理解,有人会选择a。事实上,当天确实有两名乘客嫌刘某和冉某争吵激烈,提前下车。
剩下恐怕大部分人都会选择c。事实上,当天的其他乘客也确实这么做的(排除年老体弱)。
伏尔泰有句名言: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套用一下:灾难来临时,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应该出手阻拦这场灾难发生。
其结果就是一车人眼睁睁地看着大车偏离方向,冲向死亡之门。
若干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个真事:有一辆公交车在火车铁轨上抛锚,一时间动不了。司机担心火车来了酿成事故,于是招呼大家一起下车推车。只有两位乘客响应,其他乘客认为不关我的事,外面又冷,于是不为所应。
可是,当司机和另两位乘客在外面吭哧吭哧地推车时,却惊恐地发现,不远处一列火车已经呼啸而来。
他们三人拼命呼叫车内乘客逃离,与却拼不过死神的脚步,车内乘客还来不及反应过来,火车瞬间就把公交车撞得粉碎。除了车外三人,无一幸免。
这件事不禁让人联想到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车四十四》。
情节很简单:一位大巴女司机载着满满一车乘客在野外行驶,遇到两个假装受伤的劫匪在路旁呼救。好心女司机让他俩上车,谁知这两人一上车就把全车人的财物洗劫一空。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将女司机拉下车施暴。满车人,除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站起来阻止,并在与歹徒搏斗时被刺一刀。其余人都做漠然看客,旁观之。
结果,受尽侮辱的女司机上车以后,愤然让刚才拼命救她的小伙子下车,他十分不解:明明刚才是我要救你啊!很快,他就明白女司机为什么要赶自己下车的原因了。原来,女孩痛恨满车人冷漠地袖手旁观,把大巴开进山沟里,一车人全部死亡。
三、
我们总认为,那些在公交车上不阻止别人犯罪行为的人,是冷漠的看客。却不知,我们自己才是群体最大最冷漠的看客。
中国人历来有看客心理。
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多次在各类文艺作品中写到中国的“看客文化”。
《药》中写刑场上的人们,“那三三两两的人,……潮一般向前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子,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在《坟 . 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也写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进入21世纪,我们的物质足够丰富,科技也非常发达。然而,绝大多数人内心仍然是一个世纪以前的“看客”心理:不要凑热闹,看看就好了;面临罪恶时,我保持沉默,不参与,不引火上身,保全自己;事情过了,发发牢骚,写几个文字骂骂人都可以;骂过以后,这件事与我无关。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旁观者冷漠,亦称“旁观者效应”。在群体或社会中,由于责任分散,每个人都觉得此事他人会去做,结果变成人人都该管的事,最终反而没人管的现象。
殊不知,每个人都是在同一辆人生列车上,面临灾难时,谁也逃不掉。
直接的例子如这次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的其他乘客,间接的例子,如有人自己生产伪劣食品从来不吃,只卖给外人,人人都是这个心理,其实你买进的其他物品同样是另外一个自己生产的有毒有害物品。
骂别人容易,轮到自己,保持沉默就好,其实沉默的大多数同样是犯罪。
面对灾祸,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少一些看客心理,多一些行动派,这个世界才能更美好。
四、
所幸,这个社会还是有一些人清醒过来,不再做冷漠的旁观者。
2016年5月27日下午,武汉一辆公交车行驶在当地长江二桥中部时,车厢内出现过类似重庆万州公交车事件的情景。一名中年女乘客突然上前疯狂抢夺女司机手中的方向盘,然而,由于一位热心乘客小吴猛冲上前,勇敢一抱,制止了“抢盘女”,为女司机赢得了宝贵的停车时间,保住了一车人性命!
小吴这一抱,当时并未引发多少轰动。
但当今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之后,一位武汉企业家却陷入了深思,试想如果不是小吴两年前那沉着冷静的出手相助,恐怕公交坠江事件要提前两年。因此,这位企业家特意表彰小吴10万元!
虽然迟到了两年,但说明每个人都在反思,都在觉醒。
有一首诗,虽然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但还要一再重温: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是一位德国新教牧师墓碑上的墓志铭,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愿所有人闻者足戒,因为我们都在同一辆车上,没人能够幸免。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给我们普通人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启示
2018年10月28日10时0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大巴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车上包括司机在内的15人全部遇难。
11月2日,警方根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查明,坠江原因系因一女乘客因坐过站,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使车辆失控,导致了惨剧发生。
悲剧已发,生者已逝,我们的关注也会慢慢地从新的热点中转移,但这一悲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还是值得让我们深思的。
? ? ? ? ? 学会对冲突事件做出正确的认识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在他的这套理论中:A(Activating event)表示诱发性事件,B(Belief)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Consequence)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C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埃利斯通过大量的事例发现,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C实际上是直接由事件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B产生的,即B引起了C 。
简言之,诱发事件A不直接引起人的情绪反应C,人的解释与评价B才是导致人情绪反应的根本原因。
所以埃利斯说: 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着。
对事情的看法往往指的就是不合理的信念。
对女乘客:
推理到重庆万州的公交车坠江事件上,通过视频我们看到:女乘客因坐过站这一诱发事件A产生了与司机争吵,互殴的过激行为C。
但实际上导致她过激行为的真正元凶是她不合理的信念B:认为即使坐过站,司机也应该立即停车,不能阻拦。
对司机:
同样的,事件中也并不是女乘客一人在唱“独角戏”。视频中,司机因女乘客指责,打骂自己这一诱发事件A产生了与女乘客之间的互相对骂,还击的行为C。
但引发他不良行为反应C的根本原因是他不合理地认为即使开着车,即使手里的方向盘掌握着乘客的生杀大权,当和乘客发生冲突时也必须要以暴制暴,马上反击的错误信念B。
时间倒流,如果女乘客在得知自己坐过站后,得出的正确解释与评价B是正确遵守公交乘车规则,文明乘车,等待公交车在下一站停靠的话;
如果司机在面对女乘客的指责,打骂时,得出的正确解释与评价B是要稳定情绪、耐心解释、冷静操作,以保障车内乘客和他本人的人身安全的话,这场以15人生命的逝去为代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
老师对学生:“你迟到了,所以我很生气”
妈妈对孩子:“你不好好学习,所以我很失望”
女友对男友:? “你不爱我,所以我很痛苦”
有句话说的好,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多想想原因,多想想合理的解决办法,多想想是不是自己的看法也有问题,试着观察自己的感受,安抚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你会遇到一个更乐观,更开朗,更幸福的自己。
所谓: 相由心生,心随境转,命由己造。
真正的幸福就是在于太多与太少之间的一点点。
愿我们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把幸福的主动权放在自己手上!
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告诉我们的处事之道
最近大家很揪心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的原因调查清楚了,仅仅是因为一位女乘客刘某错过了下车地点跟司机冉某发生了争吵,并发生肢体冲突,然后酿成了事故。
仅仅是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争执并大打出手,最终害了整车15个人,真是让人痛心!痛心之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思以后该怎么做,该怎么去避免这些问题,不能“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关于司机室进行隔离等我们普通人无法做到,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处事之道:
1、学会管理情绪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要理性的去对待事情,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这样,当我们在气头上的时候,不妨先什么也不干,先冷静冷静,然后再去分析该怎么处理事情,我们在生气时做出的决定大多数都是错的!经常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因为拥挤而打架,大玩家以后你们会开心了?难道你们一天的心情不会破坏?为什么不能冷静的忍让一下,避免这种冲突呢?
2、远离垃圾人
社会上就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存在,他们不和你去好好讲道理,就是要和你挣个你输我赢,这样的人我们有必要和他们去争个输赢吗?当然没必要了,和这些所谓的垃圾人争输赢带来的可能是你承受不起的后果,即使你是对的,结果对你的伤害可能也会很大,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远离这些人!
3、不要冷漠旁观,因为你是局中人
如果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及时出手制止,因为乘客与司机发生冲突,抢夺方向盘危害的是一车人的生命安全,在这次的事件中,其他的乘客不仅仅是旁观者,因为在乘客与司机冲突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生命安全也遭到了威胁,应该勇敢去制止这件事。所以,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希望大家都能勇敢站出来,会有人和你站在一起的!
简简单单的三条做人小道理,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呢?希望大家在悲痛的同时能够好好思考,做到这几条,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重庆大巴坠江观后感
今天我们的第一节课是周会,同学们的胸前都佩戴着一块新的红领巾,身穿校服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等待老师的到来。 在周会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件让人惊心动魄的事件重庆大巴车坠江。 这件事发生在重庆一辆大巴车上,一名没规则的女乘客,在发现自己错过下车地点后,要求司机停车,在遭到司机拒绝后情绪失控,开始对司机进行打骂。而此时同样情绪失控的公交车司机跟乘客发生了肢体冲突,几个回合下,来车子失控冲向对面的护栏,坠入江中。这位女乘客虽然错过了一站,但是却要另外的乘客错过了一生。 同学们我们想一想如果这位司机委婉地向这位女乘客道歉,会让这场悲剧发生吗?如果这位女乘客在下一站下车,不与司机打骂,会让这场悲剧发生吗?如果车上的乘客制止,会让这场悲剧发生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件事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他们没有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让我们遵守以上规则,珍爱生命。
你是怎么看待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那些自媒体的荒诞不负责的报道的?
很生气但是又无能为力。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 多的媒介形式出现了。抖音、快手、头条、熊掌、大鱼、大风等等自媒体文章和视频平台,为受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同时也给创作者带来传播观点和增加收入的可能。不过目前来看,内容变现,还是大部分创作者的选择。其中对于一些中小账号来说,在承接广告 并不通畅的背景下,依靠平台的阅读奖励分成,就就是位数不多的变现途径之一了。所以荒诞的“报道”,这里,我并不认为很多自媒体有“报道”的资质。更合适的叫法应该是“在撰写”。市场大势之下,很难有几个正直的媒体出现。以后类似的消息看看就行,不要过分相信就好。
重庆万州公交坠江谁来为此事买单
二、死亡乘客家属可向乘客刘某遗产继承人在刘某遗产范围内主张侵权赔偿责任事故调查原因报道显示“9时35分,乘客刘某在龙都广场四季花城站上车,其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由于道路维修改道,22路公交车不再行经壹号家居馆站。当车行至南滨公园站时,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在此站下车,刘某未下车。当车继续行驶途中,刘某发现车辆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驾驶员冉某未停车。10时3分32秒,刘某从座位起身走到正在驾驶的冉某右后侧,靠在冉某旁边的扶手立柱上指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刘某解释、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级,并相互有攻击性语言。10时8分49秒,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距南桥头348米处时,刘某右手持手机击向冉某头部右侧,10时8分50秒,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侧身挥拳击中刘某颈部。随后,刘某再次用手机击打冉某肩部,冉某用右手格挡并抓住刘某右上臂。10时8分51秒,冉某收回右手并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车辆时速为51公里),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车辆时速为58公里)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作为乘客的刘某与正在驾车行驶过程中的公交车驾驶员争吵并两次持手机攻击驾驶员,实施危害车辆行驶安全的行为,而作为公交车驾驶员的冉某,与乘客刘某发生争吵并且明知其在驾驶途中仍然对刘某予以还击,正是乘客与司机互殴导致车辆失控坠江,双方共同的行为促使了惨剧的发生。那么,双方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条“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第十一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一款“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之规定,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有明确的规定,本案中,司机冉某与乘客刘某不是实施共同侵权行为造成公交车坠江乘客死亡,也不是双方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而是司机冉某明知其还击行为会危害车辆行驶安全而未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安全风险的间接故意与乘客刘某两次攻击冉某实施危害车辆行驶安全行为的重大过失的间接结合导致乘客死亡的结果,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十二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二款“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之规定,由司机冉某与乘客刘某对乘客死亡的损害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司机冉某的侵权责任由其所属的公交公司承担,前文已指出,此处不作赘述。因乘客刘某已经死亡,刘某所承担赔偿数额应以刘某所有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
到底是什么导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的?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真相28日,重庆万州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长江二桥相撞,公交车坠入江中。坠江事件发生后,打捞公交车工作随之展开,指挥部组织70余艘专业打捞船只,蛙人救援队、水下机器人、吊船等专业力量围绕公交车坠江水域全面开展搜救打捞工作,经过于10月31日23时28分将坠江公交车打捞上岸。同时对于公交车坠江原因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很多网友猜测是女驾驶员的原因,各种猜测都有,现在真相一经查出,下面了解事发真相。公安机关对22路公交车行进路线的36个站点进行全面排查,综合前期调查走访情况,与提取到的车辆内部视频监控相互印证,还原事发当时真相。乘客刘某在乘坐公交车过程中,与正在驾车行驶中的公交车驾驶员冉某发生争吵,两次持手机攻击正在驾驶的公交车驾驶员冉某,实施危害车辆行驶安全的行为,严重危害车辆行驶安全。冉某作为公交车驾驶人员,在驾驶公交车行进中,与乘客刘某发生争吵,遭遇刘某攻击后,应当认识到还击及抓扯行为会严重危害车辆行驶安全,但未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行车安全,将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刘某,后又用右手格挡刘某的攻击,并与刘某抓扯,其行为严重违反公交车驾驶人职业规定。乘客刘某和驾驶员冉某造成了车辆失控,致使车辆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击后坠江,造成人员伤亡。十五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教训极其惨痛。愿逝者安息,生者警醒。做事要心平气和,相互谅解,要换位思考,减小矛盾和摩擦。真相查出后,同时也换给女司机一个清白,正如网友所言:目前网上舆论较多,都不可信,不管结局如何警方和国家才是温暖人心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