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Clarke(柯雅各) ,一位来自西澳的自媒体博主,凭借一口带儿化音的流利中文在网络出圈,并在人民网首届“澳洲网红自荐大会”中获得冠军,被网友誉为“说地道中文的西方面孔”。
这两天,他接到一位苏州朋友的邀请,来一场苏州City Walk,更深入、更真实地去体验和了解这座城市。
苏州博物馆去了,拙政园逛了,苏州评弹听了,鸡头米尝了,苏式面吃了......两天不到的时间,伴着濛濛细雨深度游览苏州,James感叹:苏州是个每次来都有惊喜的城市!
James Clarke(柯雅各):“人民网”首届“澳洲网红自荐大会”冠军获得者,自媒体博主
9月14日,2023“汉字缘”国际故事大会决赛现场,人民网战略委员会委员、山西分公司总经理马立明(右一)为特邀嘉宾——澳大利亚分赛区冠军柯雅各(左一)、韩国分赛区冠军金允熙(左二)颁奖。
City Walk
一种新的城市旅行方式
发源于英国伦敦
讲究回归自然
初衷是 Travel like local
(像当地人那样旅行)
也被理解为“在城市里遛弯儿”
不同于走马观花
拍照打卡式的旅游
也不同于街头闲逛
强调更接地气儿地认知城市
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如今获得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超有趣的苏州City Walk
他的线路是这样的
↓↓↓
苏州博物馆---平江路---琵琶语评弹馆---拙政园---斜塘老街---水八仙生态园---东方之门
01、苏州博物馆
三千年苏州,是一部关于浪漫与优雅的史书。想要翻阅苏州的三千年,自然要去一趟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小清新,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古今交融,不仅有着4万余件馆藏文物,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浓缩版的小江南。
(上:秘色瓷莲花碗 下:真珠舍利宝幢)
苏博镇馆之宝是来自五代的国家级文物秘色瓷莲花碗,馆内还藏有众多青铜剑,其中吴王夫差剑作为吴地青铜工艺的“集大成者”,让James移不开眼,甚至买了一把“发福”的宝剑玩偶。
位于苏州博物馆忠王府一角,距今已近500年的文徵明手植紫藤,被称为活的文物。“500多年了还能开花,听说每年都有全球各地的人买这颗种子,带回去种下代代相传,简直太神奇了!”James感叹道。
02、拙政园
漫步东北街,路过苏州博物馆,便到了拙政园。
拙政园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白天的拙政园,恍若莫奈画中般静谧恬静。而到了夜晚,变成了如梦似幻的光影世界。
戴上无线耳机,跟着手持小灯笼的导游一起,在摇曳灯火中来一场“穿越”之旅,对话文徵明,赏昆曲表演,品苏式茶歇,走过拙政园几百年历史文脉,欣赏一幅用声、光、电、影组合而成的立体江南山水画,感受古时苏州文人墨客的诗意生活......
恰逢中秋佳节,抬头是皎洁的明月,园中移步换景,光影的月亮随处可见,这大概是苏州独有的浪漫。
从未夜游园林的James不禁感叹:“一晚上仿佛经历了四季光景,这么多现代的科技,仿佛给了这座园子新的灵魂。 500 年,却如此与众不同!”
03、平江路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 。平江路将历史姑苏的底蕴和现代苏州的腔调融合的恰到好处,汇聚了各色各样的美味、气味、烟火味,是苏州的人文缩影。
逛集市,品尝苏式美食;买白兰花手串,闻见江南味道;亦或是在濛濛细雨中坐着摇橹船听船娘唱着江南小调,感受烟雨江南的美好。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调子一响,苏州的味道就来了。James寻着音乐,来了场有趣的寻声之旅,在寻声过程中见人见事,感受吴侬软语的魅力。
04、东方之门
苏州犹如苏绣中最高技艺的“双面绣”一般,一面是千年古韵,一面是现代新风,是一座古典与现代相交融的城市。
地处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的东方之门,成了一扇时光之门,西边是“人家尽枕河”的千年姑苏城,东边是高楼迭起的现代化苏州。
在金鸡湖畔看苏州天际线,在东方之门拍摄酷炫的打卡照,俨然成了来苏游客最潮流的打卡方式。
James与苏州孩子张梓潼合影
05、水八仙生态园
入秋后,江南地区的美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舌尖感知姑苏的秋天,首先要吃“水八仙”。
鸡头米、茭白、茨菰、莲藕、菱角、荸荠、莼菜和水芹因生长在水中,味道清鲜,色泽清丽,个个有如仙人之姿,所以被奉为水中的“八仙”。
立秋后,水八仙中的头牌—芡实开始正式登场。因为果实形似鸡头,又被叫做“鸡头米”。
苏州鸡头米是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从古至今,都是食客心中上好的食材。鸡头米生存的是湿地,好水质和好土壤皆不可缺。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正是江南好地方,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孕育了鸡头米的好品质,米籽粒浑圆饱满,清香淡雅。
在甪直镇江湾村的水八仙生态园内,James跟着农民体验采摘、剥皮、烹煮鸡头米的全过程,品尝一碗甜蜜的糖桂花煮鸡头米,感受苏州生态之美和民风淳朴。
06、苏式面
苏州好吃的很多,但若要选一样最有代表性的美食,非苏式面莫属。
老苏州人的一天是从吃面开始的,但苏式面早已超出了一顿早饭的范畴,它可以是中国最讲究的一碗面,对汤、面、浇头,甚至连盛面的碗都很考究,简直就是苏州人精致生活的写照。
头汤面是头一锅清水煮出来的面,红汤就是汤底加红色酱汁,白汤就是纯高汤,重青是多放葱蒜,免青是不放葱蒜,宽汤是多加汤,紧汤是少放汤……这么多名词,让点单的James听得一头雾水,表示苏州人连吃个面都像在“对暗号”!
一次次对于细节的选择,让一碗面的花样可以排列出无限可能,这不仅是苏州人精致生活的写照,也是苏州城市性格的缩影:看似简单朴素,实则内敛讲究,道道工序马虎不得!
人物专访
这是James第四次来到苏州,也是他第一次深度了解苏州。在这次行程后,James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感受。
记者: 您之前来过苏州吗?
James Clarke:这是我第四次来到苏州。之前我也去过一些苏州园林,像是拙政园、狮子林等,但游览地都比较匆忙。这次深度夜游了拙政园,欣赏了特色的灯光和昆曲表演。这次也是我第一次去平江路,在那吃了苏州美食,听了苏州评弹。尤其是在坐摇橹船的时候,恰逢下雨,一下子烟雨江南的感觉就出来了,十分难忘。
记者:本次中国之行,您作为澳大利亚赛区的冠军受邀前往山西参加2023“汉字缘”国际故事大会,这场比赛也是聚齐了多个国家的友人,整个比赛下来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James Clarke:这次比赛聚集了来自欧洲、中东、非洲等地的选手,十分多元化,他们和我一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充满热爱。在比赛中,我也演唱了自己谱曲的中文原创歌曲《秋》。这首歌是我在2020年,根据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创作而成的,歌词就是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希望借用这首歌表达我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记者:对于您来说,苏州的美食哪样让您印象最深刻?
James Clarke:中国有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国人来说,美食是很重要的一种化,“吃”是“天”的地位。
我对于中国美食的认知,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逐渐加深的。在来中国之前,我不明白什么叫做八大菜系,以为都是像糖醋里脊、柠檬鸡那种粤式口味的。来了之后就发现中国美食远不止于此,在不断适应过程中,发现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越来越爱。
这两天来苏州,我吃了很多好吃的,品尝了苏式面、鲜肉月饼,鸡头米等等,觉得都非常有特色!
记者:您作为能够讲一口流利中文的西方面孔,可以分享下您是如何学习中文,包括中国文化的吗?
James Clarke:我出生于西澳大利亚州,十几岁时便跟随父母去了澳大利亚海外属地圣诞岛,并在那里长大。因为圣诞岛70%以上的人口都是来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因此便开始说起了普通话。
James Clarke(柯雅各)
参加圣诞岛上广播电台的志愿者广播节目
在圣诞岛工作并且自学了中文一段时间之后,我去马来西亚工作并生活了半年。在2005年,在中国天津一家做慈善的民办非营利机构当志愿者,那里给员工提供了每周4至5次一对一的中文课,大概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正是这段经历,让我的中文突飞猛进,发音也变得更加标准流利。
身处中国,语言环境和氛围让我的中文学习十分顺利,天津也让我与我的太太结缘,她对我中文的学习帮助很大。成了中国女婿,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她讲英文比我讲中文要更流利,但我们之间还是用中文交流的更多一点。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向粉丝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用短视频为大家普及中国文化,后续您有何计划或者梦想?
James Clarke:现在,拍摄视频、运营社交媒体以及成为了我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对我而言,中国是“第二故乡”。我从事中澳之间的贸易生意十几年了,也和中国人结婚了,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文化差异。因此,我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也希望用短视频与粉丝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大家普及中国文化,也帮助那些计划来澳大利亚或在西方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了解并避免一些文化上的碰撞。